原标题:教你每天“断舍离”
如何“断舍离”?“断舍离”并不是简单地让人把房间、居所收拾干净,而是本着以人的居住感受为前提完成对闲置物品取舍和选择的技术。
一般意义上的扫除、收纳,是在物品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空间、劳力、精力来整理。大量存储闲置物品的做法,实质上是以这些物品为中心,而山下英子认为,决定物品去留的关键,第一是我和物品的关系,第二是当下。只有对当下的自己合适且必需,也确实在用的东西,才会留下来。她总是提醒那些因为舍不得丢弃而身心俱疲的人们,“断舍离”的主角是自己,而不是物品。
那么,在购物时,面对一样物品,不再是思考“正在搞促销,买大包装的划算一些”、“现在囤着,以后能用上的”、“这价格真够便宜”、“这样子真好看”,经过“断舍离”改造后启动的思维模式应该是“我现在需要吗”、“这个东西适合我吗”?
要不要扔掉某物或者送给其他人也是如此,并不是沉浸于“还没坏,还能用,所以留下来”、“扔掉好可惜啊”、“当时我可是费了好大劲收藏的”,而是思考“我现在要用吗”、“我还很喜欢吗”,现在的我不需要的东西就该果断地“断舍离”。
面对一大堆需要整理的东西,比如塞满的衣柜、书柜、多年的照片等,大多数人往往很难起头去整理。因此,先直面这些物品,可以把所有物品平铺在眼前,从直观上感受它的量。在动手整理之前,先要动脑思考,判断哪些物品应该留下,哪些应该舍去。“整理是做完取舍之后才可以进行的工作,只有把那些不需要的、不合时宜的东西筛选处理掉,整理工作才有意义,才能达到整理的效果。”
山下英子建议,看不见的储物空间,放满七成就好,看得见的储物空间,放满五成就好,公众面前的储物空间,最好只放满一成。的确,刚开始训练“断舍离”时,肯定会与迷惑和失败相伴,可以从很少的时间、很小空间、很少的物品开始着手,并坚持每天“断舍离”。
(纪辑)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