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乐清虹桥:稻花香里说丰年
2015-10-28 04:32:26
 

  记者 尤建明 市委报道组 陈晖

  临近秋收,走在乐清市虹桥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万亩稻田呈金黄,秋风略扫千层浪,美得让人窒息。

  种粮大户张金寿承包了1000亩稻田,自己种400亩,儿子张乐平在虹桥镇南岳片区杏三村种600亩。“家里3台收割机在两地同时开工,短时间内便可完成收割。”张金寿喜上心头。

  “早些年雇工,百亩稻田需要很多时日才能收割完毕。”张金寿告诉记者,眼下农村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帮工越来越难请,用新型农业机械设备为收割服务,真是省心又省力。

  张金寿所在的虹桥片区粮食生产区域,农业“机器换人”已渗透到每一个环节——翻耕机械化率100%,病虫统防统治率100%,收割社会化服务100%,烘干自动化服务70%以上……

  “机械化已经覆盖乐清种粮大户从种植到生产的全部流程。”乐清市农业站副站长胡文杰介绍,以虹桥片区的近万亩稻田为例,加上各项补助,每亩晚稻可收成500多元。

  联合社副总经理倪孟森也是种粮大户,早年便尝到了甜头。他说,4台粮食烘干机年烘干粮食1300吨,同样的工作量,人工需要40人。烘干机统一提供服务后,可省成本约10万元。

  种了300亩稻田的吴华鉴给我们细细算了一笔账:稻田每亩翻耕100元、育秧插播260元、除虫30元、收割100元、烘干135元,加上物化成本每亩260元,合计每亩投入成本885元;如不采用机械化操作,在整个水稻生产过程,如果全部请人工操作,每亩成本约1400元。“算上补助,晚稻每亩收成约1440元,实现效益555元。”吴华鉴说。

  “机器换人”效益很可观,几家大型合作社、农场陆续采用机械化流水作业,目前,虹桥片区33个粮食生产合作社组成联合社,统一为农户提供服务,极大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其中服务面积3000亩以上的有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伊新农机服务站、清江农机服务站、光甸农场、虹杏农场等。

  “去年购买设备投入166万元,获得补助80多万元。”伊新农机服务站负责人陈秀英说,农户购买农机具,政府补贴达50%以上,个别甚至达70%,这给种粮大户生产转型带来极高的热情。在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包碎云说,2008年社里只有1台拖拉机和1台收割机。由于农户需求大、政府补贴多,近年他陆续购置大型粮食烘干机4台、育秧流水线1条、打泥机1台、插秧机40台等,走上了种粮、加工、运输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

  “绿农”只是乐清种粮转型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拥有量达29.55万千瓦,建成3个省级农机化示范镇,水稻生产自动化转型渐呈燎原之势。

  在乐清市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农机仓库里,水稻种植自动化机器一应俱全。“如果再购进大米加工成套设备,便可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服务。”联合社副总经理倪孟森说,联合社正探索一种新型产粮生产关系模式。农民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系上,全程雇用社会化服务,自己只做简单的劳动,便可进行大规模的粮食生产,“从育秧、栽插、灌浆、除虫,到收割、烘干、加工,甚至是销售,都可由联合社统一提供社会化服务。”倪孟森说。

  “这种转型除了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外,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态效益也逐渐显露。”乐清市农业站副站长胡文杰介绍,比如全面统防统治,可减少农药使用量,据统计可实现一季少喷农药2次,每亩可减少农药用量39.6克。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浙江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