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10月26日电(记者李丹)在高椅古村的老屋里,80岁的杨国顺开嗓唱起了傩戏杠菩萨。作为湖南省非遗传承人,村子里和他一起唱戏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了。
虽然已是四世同堂,但孙儿大都在外打工,当年培养的几个傩戏苗子,都为了生计,外出务工去了,逢年过节才会回来。
拥有500年历史的高椅古村坐落于湘黔聚居地湖南怀化市会同县,因其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形宛如一把太师椅而得名。村内建筑多为明清遗存,以五通庙为中心,呈梅花状分布排列。整个村寨共有近600户,2500多人,其中70%为侗族。
虽然有着青山绿水的天然条件,但整个高椅古村和中国所有乡村面临的状况十分相似——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
走进高椅古村,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纵横交错,曲折幽深。两端高耸的马头墙将每家每户隔成独自的小院,又与邻家户户相通。墙内的木制侗屋里,门窗上精妙的雕花随处可见,只是这雕花手艺已经失传。在村里纺纱织锦,制作黑米饭、红米渣等特产的村民也多是老人和妇女。
为了让这座历史文化古村重新恢复活力,会同县2014年10月启动了高椅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利用项目,并邀请民间环保组织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对古村进行修复,共同打造“古风留存,绿色重现,年轻人回家”的高椅古村。
绿十字创始人孙君说,要将高椅古村按照“田人合一”的理念和“耕读人家”的设计方案,从古村风貌、农业传承、乡村自治等方面进行恢复和调整,重新激活古村落的传统元素,让高椅古村既能够既保留原有的建筑形态,又能适应当下居民的生活,在不过度商业化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乡建的重点,是在‘乡’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建’上做文章;乡愁不是在‘愁’上做文章,而要在‘乡’中找情感。”孙君说,“乡就是农田、民居、菜园、养猪,就是充满人情味的乡土社会。美丽乡村要做的事,就是让年轻人回村,只要他们回家了,人就可以养房,村中就有生机。”
在高椅村,不时可以看到村民在对老房子进行修缮。除了对乱搭乱建的小棚小屋进行拆除外,高椅古村已完成16栋古建筑的维修、第一期消防安防工程和59栋国保文物的评估工作。
“醉月楼”曾经是清代文人学士饮酒赋诗、品茶赏月的地方,经改造后成为村里的公共图书馆。每天清早一开门,孩子们就从四面八方涌来。绿十字自愿者王斐已经是第12次来到高椅古村,她说:“村里很多老房子已经废弃不用了,我们希望‘醉月楼’改造能够作为文物利用的示范点,告诉村民文物是有价值的,老房子也是可以利用起来的,同时也通过这种与城里人同步的生活方式吸引年轻人回归。”
“过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可能更侧重于物质上的保护,而忽略了人的繁衍、文化的传承,没有太多考虑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来。”会同县副县长兰利华说,“要留住这些年轻人,古村古建一方面在外观上要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适度,让老人和年轻人都住得舒服。”
曾在深圳富士康公司工作了11年的杨连城,2014年被选为高椅古村村长。杨连城说,在外面打工打不了一辈子,应该将外面先进的理念带到家乡来,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有同样的想法。
“针对住房拥挤,古村周边已经规划了300亩新村,村民可以在新村里建房,这样不仅能把拥挤的居民迁出去,也能解决返乡年轻人的住房诉求。”他说。
“夕阳下炊烟袅袅,晨曦中百鸟鸣鸣,河面上白鹤嬉水,清风中朗朗书声。”高椅古村美好的耕读田园图景开始吸引在外的游子“归巢”。
在游客乘凉的廊桥下,从深圳打工回来的“80后”侗族导游杨远福表演了一段自编的快板:“过去高椅经济差,都说这里没钱花;现在家乡变化快,赶上岁月新年代;我们生活要提升,建设高椅新农村……”
刚刚当上新郎的杨远福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结婚的时候是按照高椅传统习俗,骑马抬轿把我老婆风风光光的抬进了我们村,场面非常热闹,”杨远福说,“希望高椅的年轻人听到我的快板也能回来,与我一道支援家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