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服务钥匙”打开秸秆焚烧之“锁”
2015-10-23 12:18:55
 

秸秆还田作业现场袁永强摄

  □南阳观察记者李铮 本报通讯员袁永强

  深秋季节,硕果满枝。10月18日,记者驱车行驶在河南省宛城区乡村公路上,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空气格外清新,金色阳光下,平畴沃野,机声轰鸣,秋播秋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而过去常见的丢弃在田间地头的玉米秸秆不见了,秸秆去哪儿了?

  “今年我们变强制为服务,变禁烧为补贴,逐步探索出以秸秆机械化还田为主的综合利用路子,实现了一举求多效,不仅解决秸秆焚烧难题,而且减少了污染,助农增收。”宛城区委书记刘中青告诉记者,“今年全区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率85%,加上秸秆回收率7%,秸秆青贮率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变强制为服务,变禁烧为补贴

  “过去由于资金扶持不到位,秸秆还田覆盖面积小,群众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每年秸秆禁烧工作都是基层政府的头疼事。”10月19日,宛城区农机局局长王国光谈起过去一肚子苦水。

  为了深入推进秸秆还田,宛城区加大资金投入和农机补贴力度,带动群众购置农机和参与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区乡财政共拨付资金600万元,其中100万元对新购置秸秆还田机的农户每台补助2000元,500万元对承担秋季秸秆还田作业的农户每亩补助10元,群众参与秸秆还田的热情逐渐高涨。

  10月18日,在宛城区顺达专业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邢勇征指着新购置的3台秸秆还田机说:“每台补助2000元,加上我流转种的1000亩玉米,每亩补贴10元,今年秋天仅补助就1.6万元。”

  “年年禁烧忙断肠,秸秆还田好药方。综合利用显神威,加快推广意气扬。”宛城区红泥湾乡机关干部胡述显编的顺口溜表述了该乡秸秆还田给禁烧工作带来的根本性改观。

  吃干榨净,变废为宝

  10月18日,宛城区汉冢乡三八村玉米田里,10台机械正在粉碎秸秆进行还田作业。村民胡春明手捧着粉碎后的秸秆笑着说:“秸秆还田省时省力,还增加土地肥力,每亩能够节约购买化肥成本100多元,今年我的10亩玉米地全部实现秸秆还田。”

  宛城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温增弟说:“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后,把粉碎的秸秆洒在地上,喷洒上微生物腐熟剂或者尿素,整地时翻盖,就是天然有机肥料。”

  据统计,2014年宛城区成功实施了3万亩秋季秸秆还田示范推广补助项目,还田一亩鲜玉米秸秆,相当于增施18.75公斤碳铵、10公斤过磷酸钙、7.65公斤硫酸钾。

  宛城区茶庵乡袁黄庄村农民袁清波高兴地说,“去年我实施秸秆还田的8亩玉米地,与没实施还田的地块相比,能使下茬作物平均增产10%至20%。”

  “全镇依托盛源、如泰等7家肉牛养殖场,建成标准化秸秆收购站8个,综合收储能力12800吨以上,按亩产秸秆1.2吨,吨价50元计算,每亩让农户实现增收60元”,宛城区红泥湾镇主抓农业的副书记赵志昊算了一笔账,“加上秸秆青储,今秋秸秆饲料化青储能力近7000吨,等于节约粮食1600吨,为畜牧业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宛城区科技局局长陈增喜介绍:“宛城区有耕地面积68万亩,其中秋季玉米50万亩,绝大部分用于秸秆还田增加肥力,加上部分秸秆回收青储用于制作饲料、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60万吨玉米秸秆基本上全部实现综合利用。”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河南日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