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回应时代呼唤”——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谈三部新剧创作
2015-10-22 16:31:35
 

  新华网北京10月22日电(记者廖翊)《北川兰辉》《屈原颂》《我的母亲叫太行》,中央歌剧院在短短一年间,将三部原创新剧搬上舞台,引起很大社会反响。“三部新剧分别取材于古代、现代、当下中国,蕴含的是永恒的中国精神与传统血脉,回应着时代呼唤。”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说。

  精神,因永恒而壮美崇高

  说起《北川兰辉》的创作,俞峰很动情:“原四川省北川县副县长兰辉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2013年,中央歌剧院去四川绵阳演出《复兴之路》时发现了这一人物,非常感动和敬仰。兰辉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长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在普遍浮躁、某些干部脱离群众的情形下,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我们决定创作这部歌剧。”

  《我的母亲叫太行》,则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

  “我们着重研究了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领导广大军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没有全民族抗战的精神,没有‘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全民牺牲,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于是,我们将伟大的太行山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了太行山区一个普通家庭在国难面前的壮烈选择。这既符合歌剧的表现,同时能表现历史事实,体现民族精神。”俞峰表示。

  将2000多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以清唱剧形式搬上歌剧舞台,俞峰表示:“为的是传承伟大民族精神。”

  俞峰认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永远具有现实意义。在太行山的抗日军民身上,在兰辉身上,都体现了这种精神的传扬与光芒。”

  俞峰表示,正因如此,三部不同时代背景的新创剧目深深打动了当下观众,引发强烈共鸣。

  艺术,因生活、创新凸显魅力

  “艺术作品表现现实主义题材很难。但是,舞台呈现必须具有艺术性。”谈及《北川兰辉》的创作,俞峰深有感触,“主创人员不断下到北川采风,大量走访兰辉的熟人、亲人、他帮助过的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必须对人物及心理情感等有深入的了解和感动才行,否则是高大全和假大空,无法让人共鸣。”

  在今年5月中央歌剧院“免费开放日”演出中,《北川兰辉》场场让观众洒下热泪。兰辉妻子和女儿表示,歌剧中的兰辉真实、可信。

  《北川兰辉》剧终,兰辉沐浴夕阳,望着山花烂漫的故乡安然离去。合唱团换上庄严演出服,颂歌响起,传达牺牲的神圣、奉献的庄严。

  《我的母亲叫太行》以简练、艺术化的版画风格布景,充满民族特色,体现了以太行为代表的中华乡村之美、人情之美、民俗文化之美,寓意全民抗战的情感基础。

  相较于过往清唱剧,《屈原颂》中既有故事情节,又有朗诵,有舞美服装,乐队映现在布景里……创新,让清唱剧表现力更加丰富,让观众耳目一新。

  “创新,体现中央歌剧院新的艺术追求,赋予新剧强大艺术感染力。中央歌剧院是国家队,在艺术上必须要有追求,必须不断实践创新。”俞峰说。

  高峰,以积累、追求为铺垫

  在舞台创作推向市场化的今天,如何看待几部新剧创作的价值?

  俞峰表示:“在普遍浮躁的创作风气下,国家院团的创作一定要着眼长远,不能功利化。我相信,这几部新剧的创演,除了积极的社会意义外,这种踏实、创新的艺术追求,会有一种积累的价值——为以后出精品力作、诞生真正的艺术‘高峰’作铺垫。”

  “这几出新剧场场爆满,给我们很大鼓舞。我对高雅艺术的前景充满信心,相信随着中国的发展进步,观众将回到剧院。”俞峰认为,创造艺术的高峰,关键在艺术家自身的追求,人是最重要因素,“我反对‘养事不养人’的说法,事是人做出来的。”

  他表示,歌剧是一门艺术世界语,如何用世界语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成为中国歌剧艺术家的最高追求。

  “中央歌剧院建院以来,在国内外成功上演了多幕世界歌剧‘高峰’之作,在西洋歌剧舞台上,展示了中国艺术家的实力,受到世界瞩目与认可。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国外歌剧院将来能上演中国的歌剧。”俞峰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