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织牢保障网络 共创幸福生活
2015-10-22 00:56:00
 

  原标题:织牢保障网络 共创幸福生活

  新华社10月21日播发《回眸“十二五”系列述评》的民生篇《织牢保障网络 共创幸福生活》。文章指出,“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持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 截至8月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598万套,基本建成506万套,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0%和105%。2011年到2014年,全国已开工建设保障房3230万套,越来越多的棚户区居民实现了“出棚进楼”的梦想。

  棚户区改造只是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十二五”前4年,世界经济增长总体放缓、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财政收入增幅放缓。然而,民生保障力度不减反增,保基本、兜底线、广覆盖,民生保障网不断织密织牢。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2014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66亿人、4.77亿人。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使1.43亿老人受益。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截至今年8月,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1768.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5005.6万人,人均低保标准为城市428元/每月、农村2947元/每年,分别较2010年同期增长70.5%、109.9%。“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城乡低保补助资金达4884.64亿元。

  “财政收入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不会影响民生方面的支出。我国将财政收入用于民生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持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财政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欧文汉表示。

  中央党校教授赵振华说,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真金白银”的投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持续深化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础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向着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

  ——“十二五”前4年,我国不断完善就业促进政策,推出创业引领计划,城乡就业人员增加到7.7亿人,就业质量逐渐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快于GDP增速,且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居民家庭财产稳定增加;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7017万人,累计减贫522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2.7%下降到7.2%,今年有望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自2012年稳定在4%以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模日益扩大;

  ——医药卫生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全民医保覆盖面超过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网络逐步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快速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通过科学制定环保标准,严格把关环评审批,加大淘汰、化解落后产能力度,环境治理工作全面推进,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公共体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个民生显著改善、人民富裕幸福的全面小康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经济参考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