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艰辛探索数十载 雁门关外造绿洲——走进山西省杨树局金沙滩林场
2015-10-20 15:09:03
 

  新华网太原10月20日电(记者马晓媛)金秋十月,山西朔州北部的黄花梁一带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穿行在金黄与翠绿交错的林海间,仿佛置身一幅美丽的画卷。隶属于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简称山西省杨树局)的金沙滩林场就坐落于此。

  “新中国成立前的黄花梁可不是这样,那会儿真是风沙遮日,寸草不生。”金沙滩林场场长郝文贵告诉记者,由于历史上过度砍伐、屡经战火,曾经林木茂密的黄花梁一度成为不毛之地。“雁门关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满黄沙。”这首传唱至今的民谣就是当时情景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黄花梁上营造了绵延108公里、总面积20多万亩的小叶杨防护林。“当时的立地条件差,只有本土树种小叶杨能成活,成本也低,可以说,小叶杨为改善当时的恶劣生态、保障发展、造福群众立下了汗马功劳。”郝文贵介绍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小叶杨生长缓慢、树势衰退的现象逐年凸显,林地功能越来越弱,防护效益越来越差,严重威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如何改造这些“小老树”成为一道紧迫的难题。

  如今已是山西省杨树局总工程师的周玉泉,毕业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记得,毕业分配到金沙滩林场之后,他就参加了速生丰产林的建设。“当时的办法就是更换杨树品种,对土壤较肥沃、地势平坦、有灌溉条件的小叶杨林地进行全面采伐,再种上群众杨、合作杨和小黑杨。”

  周玉泉回忆说,那时没什么交通工具,基本靠步行,后来他找了关系,才用120元“巨款”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个时候骑车去应县买杀虫药剂,一早就出发,到下午四五点才能回来,哪像现在这么方便。”他笑着说。

  仅有杨树的林分结构过于单一,林场又逐步引进樟子松和油松,采用带状或块状更新方式,营造针阔混交林。进入新千年,通过一系列国家工程的实施,林场又对保留带小叶杨进行林冠下改造更新,阔中插针,乔中栽灌,形成了多树种混交的复层林结构。

  “金沙滩林场的探索也是整个杨树局的缩影。”山西省杨树局常务副局长温根说,成立于1980年的杨树局建局初衷就是改造雁北地区110万亩小叶杨,多年来,杨树局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退化林分改造模式,为三北干旱地区乃至全国大面积营造速生杨树丰产林、改造退化林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作为山西省九大直属林局中唯一兼有科研示范性质的林局,山西省杨树局始终注重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目前全局已有23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针对三北地区杨树品种退化、易感染病虫害、生长慢等劣势,该局积极选育杨树新品种,其中金白杨、金黑杨被审定为良种,在省内外大面积推广。

  “另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是杨树伐桩嫁接技术。”杨树局科技中心主任张有华介绍说,这项技术是将原有小叶杨伐桩后利用劈接法嫁入金白杨等新品种,从而实现品种更新。“这一技术具有周期短、成本低、成活率高、速生丰产等优势,在同类研究中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于加速林分改造和优良品种推广有着重要意义。”

  此外,杨树局还从去年开始大力推进林苗一体化工程,采取加密造林方式进行林下育苗,目前已完成5.2万亩。张有华表示,这一工程不仅有助于消化积存苗木、储备森林资源,还能有效优化林分结构,提升生态功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