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 薛涛
要做融入水中的“鱼”,不做浮在水面上的“油”,这是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驻彰武县二道河子乡二道河子村第一书记于锡明为自己立下的规矩。他数年如一日为拔掉百姓的“穷根”辛苦奔忙,俯下了身子,干出了样子,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标杆。
于锡明向记者介绍树莓种植情况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于锡明是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工会主席,2008年开始负责国家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定点帮扶二道河子乡具体工作。2014年,年近六旬即将退休的于锡明积极响应驻村扶贫号召,再次向组织提出申请,成为特派办驻村工作队的一员,担任二道河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于锡明刚来二道河子村时,村部院内荒草丛生,村干部经常不上班,村民到村部找不着人。如何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于锡明从每天坐班、打扫卫生这些小细节做起,给村两委班子成员做了“表率”。在乡政府烧茶炉的二道河子村农民孙友斌说:“省城来的老于没有一点官架子,从来没吃过村里一顿饭,上下班都坐通勤车,从来没见他坐过轿车……”
在于锡明的组织发动下,村干部们自己动手薅掉院内杂草,并且开始坐班、积极参加村支部大会。村部面貌、干部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于锡明到扶贫户家走访
于锡明来到二道河子村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挨家走访。通过走访,于锡明发现,有的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被确定为扶贫户,而有的真正贫困的家庭却没有得到扶贫,这必然导致村委会无法得到村民的信任,也因此导致了村支部的涣散。因此,他认为要精准扶贫,关键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
走访结束后,根据于锡明摸底的结果,村委会按照年人均收入低于3200元的省扶贫标准,重新确定了217户贫困户共412人。于锡明还建议镇党委对村支部进行提前改选。对于扶贫工作,于锡明结合各自家庭不同的致贫原因,协同驻村工作队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并把扶贫户进行公示,此举赢得了村民的高度信任。
二道河子村新修建的道路
要想富,先修路
于锡明在二道河子村驻村期间,通过入户走访了解到,建村几十年来,村子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出门趟河,道路坑洼不平,街道两侧垃圾臭气熏天,车辆出入困难,街路两头不见亮,一直被村民所“诟病”。仅有的一条土路到了雨季因山洪暴发,路基全被冲毁,不仅村民进出、孩子上学极为不便,粮食和经济作物也外销不畅, 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路和桥的问题,于锡明三天两头往省里跑,筹集了180万元。去年9月,村委会对全村6个自然屯37条村屯道路进行集中维修,修建了5座桥,铺设宽6米、长22.7公里的砂石路。今年于锡明又为二道河子村争取来250万元,修了10公里水泥路。
路好了,村民脱贫致富也有了信心。村民刘远才高兴地说:“你看这条连着两个屯子700多米的街,从东头能看到西头了。道见亮了,我们老百姓的心也见亮了。”
村民介绍芝豇种植
充分挖掘地域资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多年来,二道河子村村民习惯于土里刨食,过着紧巴巴的日子。“种粮吃饭、养鸡称盐、喂猪过年”,曾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经过与村两委班子、村民多次沟通和交流,于锡明意识到造成当地村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品品种相对滞后,高效农业设施匮乏。为此,于锡明提出新发展思路,大力扶持在当地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芝豇产业的发展。现在,全村有100多户从事芝豇种植,种植面积360多亩,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500元。芝豇种植已成为二道河子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结合全乡发展林果业示范带建设的规划,于锡明为村里引进了海尔特兹树莓品种,并协调了75万元贷款,扶持全村30余户贫困家庭搞起了树莓种植。他还筹措了178万元,支持二道河子乡新建了占地4000亩的树莓生产基地。现在,全乡已累计发展树莓种植近7000亩,带动全乡1200余户农户受益。
明年三月,于锡明将退休,他在心里谋划着,要赶在退休前多帮村里立两个致富项目。于锡明不仅带领村民们开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而且用他的心系群众、根植基层的扶贫精神激发了村民的兴业劲头,带动了身边的党员干部,二道河子已走上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