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贵州:深化创新扶贫“省级样板” 坚决打赢输不起的攻坚战
新华网贵阳10月15日电(记者杨洪涛)作为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这些年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扶贫减贫取得明显效果。目前,正按照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扶贫机制,举全省之力啃“硬骨头”,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遍访贫困村贫困户找准“穷根”扶真贫
经过中央及贵州各级政府多年努力,贵州贫困人口总量、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但扶贫任务仍然艰巨。按照国家2300元扶贫标准,2014年全省还有农村贫困人口623万,多分布在深山区、石山区和边远的地区,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新的扶贫形势下,近年来,贵州把建档立卡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抓住“扶谁的贫”“谁去扶贫”和“怎么扶贫”三个关键环节,坚持“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致贫原因分析清,把帮扶措施定到位,把党的政策送到家”。
“天佑军,家有5口人,其中劳动力3口,以经果林和在当地做小工为主要收入……希望小孩将来上大学时能给补助,支持一些经果林苗木。”翻开“精准扶贫贫困户走访台账”,铜仁市印江县朗溪镇昔卜村建档立卡户田佑军的情况一目了然。
如今在贵州,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一份这样的“贫困档案”。自今年6月起,贵州组织全省领导干部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确保实现对全省9000个贫困村、所有贫困户全覆盖。通过遍访建立档案、台账,以村为单位梳理分析共性问题、个性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决策依据。
创新扶贫机制上下联动真扶贫
为确保“真扶贫”,近年来贵州积极改革创新,探索了一系列提高扶贫“精准度”的机制:
——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把50个贫困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作为考核对象,推动贫困县工作考核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
——实行“减贫摘帽”激励机制。自2011年起,开始实行“摘帽不摘政策”的退出机制。目前,已累计有25个县525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省级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17.5亿元进行奖励,对减贫“摘帽”县的17名县党政正职提拔重用。
——改革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从2014年起全面实行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制度,推行扶贫项目资金乡村公示制度、“民生特派”和第三方评估制度,实行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
与此同时,贵州还扎实推进小额信贷、雨露计划、生态移民“三个品牌”。通过拓宽扶贫融资渠道,开展扶贫融资租赁合作,探索大型基金产业扶贫的路子。仅2014年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亿元,引导银行向贫困地区发放小额信用贷款78亿元。
全面实施教育“9+3”计划、实行三年免费中职教育,到2017年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1人1技能”全覆盖,做到“直接培训1人、就(创)业1人、脱贫1户”。对“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近3年来已实现42.4万人口“挪穷窝”。
六项“小康行动”确保真脱贫
为切实解决贫困群众最现实的问题,贵州加大扶贫投入补“短板”。一方面,全面实施“干部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社会保障”六个“到村到户”;另一方面,自2013年起,安排1500亿元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建设。目前,已有16000多个创建点,覆盖9000多个村,受益群众达1500多万人。
贵州探索以“强企帮弱县”为重点,实施对口帮扶整县脱贫。如借鉴万达集团对口帮扶丹寨整县脱贫的社会扶贫模式,明确贵州茅台等12个国有企业“一对一”结对帮扶望谟等12个扶贫开发任务重的县,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
按照规划,贵州到2016年实现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160万“两无”贫困人口实行制度兜底,并将50万返贫人口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并通过持续提高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
一系列的扶贫政策“组合拳”加快了贵州贫困群众的脱贫脚步。据统计,2014年,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2010年的3153元提高到5909元,年均增长17%。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