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发现“致远舰”,唤醒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悲壮记忆
2015-10-09 07:55:39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 据新华社客户端报道,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丹东召开新闻发布会称,通过近两年详实的水下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丹东一号”是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这段深埋海下120余年的悲壮民族记忆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拨动了整个中华大地的神经。

  这是“丹东一号”水下考古重点调查项目媒体见面会现场(2015年10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重见致远舰,我们等待了上百年。它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从沉没那一刻起就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难度大是致远舰迟迟不能被打捞的重要原因,它的可能沉没位置方圆也许几十公里,泥沙堆积又很高。运气好,出去探摸两周找到了,运气不好五年可能也找不到。

甲午海战中奋勇作战之致远舰——采自《画报近代百年史》第六集。

  今天“致远舰”被发现,要得益于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拟在海洋红港区开展港口基础建设。为保护基建海域内的水下文化遗产,相关部门组建调查队,调查工作从2013年11月至今,此间发现一艘铁质沉船,通过详实的考古调查及实物证据,初步判断其身份为致远舰。

  工作人员展示从海底打捞出来等待进一步考证的物品(2015年9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2014年,考古人员在黄海海域发现沉船,命名为“丹东一号”,遗物中发现有格林机关炮、主炮炮管残片及部分陶瓷器,“丹东一号”可确认为北洋水师的一艘沉船。2015年8月1日至10月6日,为确认“丹东一号”的身份及保存状况,相关部门开展第二期重点调查工作,海上历时67天。

  这是参与水下考古工作的中国考古01号船舶(2015年9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经过水下考古调查,考古人员目前已经打捞出水的沉船相关文物有60余种、100多件。一件保存较为完好的方形舷窗也于4日打捞上岸,玻璃呈现龟裂状态,为高温下突然遇水造成,为我们还原了当时那场海战的激烈。

这是本次打捞出水的舷窗(2015年10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益宸摄

  中国海军研究会会长陈悦说,12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一战之耻,中国人铭记百年。然而关于这场战争的研究,学者们大多是基于文字或图片档案资料,很少有实物。“致远舰”打捞出水,使人们第一次看到实实在在的“战争证物”。分析“致远舰”上的创伤和物品资料,完全有可能还原其沉没前十分钟的一段真实历史。此外,“致远舰”沉没的位置也很出乎意料。当年,致远舰的任务是保护陆军在鸭绿江口登陆,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和推想,致远舰应该沉没在鸭绿江的入海口附近。但此次发现他的沉没位置,距离入海口还有两三个小时的航程,这说明致远舰当年拼尽全力与日本舰船在海上缠斗,成功完成了掩护陆军登陆的作战任务。这些以往研究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随着致远舰的出水将会越来越多浮出水面。

这是打捞发现的带有“致远”铭文的瓷盘(2015年9月26日摄)。新华社发

  曾以《龙旗飘扬的舰队》一书为北洋海军作传的甲午战争史专家姜鸣说,打捞北洋水师沉船有几个令人兴奋的关键性时刻。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威海甲午战争博物馆曾经打捞了济远舰主炮,比现在打捞致远舰早了20多年。但令人遗憾的是,济远舰在甲午海战后投降了日军,投入日本海军服役,参加了日俄战争。因此,济远舰在严格意义上已经是一艘日本军舰了,对我国研究和重现北洋水师历史价值不高。随后,在2006年左右,打捞致远舰的活动已经启动,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完成。当时很多人抱着热情和激情,希望能把致远舰打捞发掘出来,让沉没的民族魂重见天日,这其中蕴含着深沉的民族情怀。

  姜鸣说,今年打捞“致远舰”,是国人第三次触摸“龙旗飘扬的舰队”。而且引起举国广泛关注,这都显示出了致远舰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独特、巨大价值。

  这是从海底打捞出来等待进一步考证的物品(2015年9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姜鸣说,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甲午海战中的北洋水师,是鲜活的、不灭的、激昂的、悲壮的,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段失败的记忆,也是一种中华民族奋不顾身、拼搏反抗的记忆,体现了上一代或几代中国人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使命、精神。

  2014年,丹东市多家企业与个人自发捐资重建“致远舰”(2014年7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全程参与“致远舰”水下调查的文史专家萨苏指出,打捞“致远舰”的意义是为了两份值得纪念的感情:一是开放发展。在打捞过程中,一件件出水文物逐步揭开时代背景,中国人感受到自己落后于时代,开始追赶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二是保卫和平。北洋水师几艘军舰保卫了当时中国北部的水域安全,“海上长城”增强了陆上防御的纵深,也使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

10月4日,考古队员下水(2015年10月4日摄)。 新华社记者陈益宸摄

  致远舰打捞不仅是打捞起来一段历史,也是对历史的一次反思。萨苏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经常被提起的“学习西方文明”说法并不准确,“它放大了东西方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在追求文明发展的阶段,近代工业文明是全人类的财产,应该抛弃东西方矛盾观念,看到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方向。”

  这是参与水下考古工作的海上工作平台(2015年9月30日摄)。 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