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鹏
世界那么大,谁都想去看看。我们即将迎来国庆长假,许多人早就制定好出行计划,准备带孩子、家人,或是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寻访名胜古迹,或是周游列国体验异国风情。然而,过往长假中,部分游客展示出来的不文明行为,使得中国游客作为一个整体,受到了种种非议。
这30多年来,我们发展极快,已然成为人类发展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观景象。经济条件的改善,推动着我们走出家门,走向世界。不仅是我们自己,恐怕就是连世界都未能习惯这一变化。作为这种“不习惯”的自然反应,有一些人和媒体,往往专注于挖掘中国游客中的不文明现象,并加以放大,使得“中国游客”成为被妖魔化的对象。
这对中国游客整体来说,并不公平。客观地讲,不文明行为的比例,其实仅占中国游客当中极少一部分。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数据,2015年中国国内游客数将超过41亿人次,出境游将超过1.4亿人次,连续位居世界第一。有这样海量的基数,不文明行为的概率哪怕极小,绝对数量也有可能不在少数。这些行为,加上有意无意的夸大和误解,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然而,这并不能代表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
世界各大调查机构进行的“最不受欢迎游客”调查中,美国、英国、法国等游客输出大国轮流坐庄,他们国家的媒体,同样在火热地讨论“为什么本国游客不受欢迎”。我们完全不必妄自菲薄,跟着别人的步调一起猛踩中国游客这个整体。遇到类似新闻,不妨等等真相。
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交流。所谓的不文明行为,有些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面对文明差异,传统糟粕自当摒除,优秀传统也应坚持。
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那些与公共行为准则相关的不文明行为。这些公共行为准则,已成为不同文明之间交往交流的共识,体现了公民公共素养的高低。缺乏这种共识,就无法进行文明之间的交流,就无法真正做到与他人平起平坐,获得别人的尊重。比如闯红灯、随地大小便、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意扰民等。遗憾的是,极少数游客这些最为人诟病的不文明行为就影响了中国游客的整体形象。
公共行为准则的养成,有赖于公民公共素养的提升。这一靠外在的约束,二靠个人意识的觉醒。《旅游法》中对游客作出的文明旅游和文明解决纠纷的要求属于软约束,紧接着出台的“游客黑名单”制度则属于硬约束。“游客黑名单”上榜者不仅出游将受限制,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银行信贷。有此利器,将对不文明行为者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任性之前,不得不多加考虑。
我们既然已经意识到别人对于我们存有偏见,那么就更应当在公共场所,使自己的行为举止更加符合公共行为准则的要求。旅行社、机场、航空公司、领队和导游均有责任和义务提醒游客文明出游,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游客之间也应当互相提醒。
我们不能期待别人的看法能在一夜之间发生逆转,只能从自己的点滴行为中践行文明旅游的要求,既能谦虚谨慎又能自信从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肆意妄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长假在即,让我们一边享受旅游带来的快乐,一边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