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9月29日电(记者潘强)傍晚时分,广西南宁市良庆区那陈镇那坛坡村民李加礼下厨前的一件事,是把废菜叶收拾干净,投放到后院的沼气池。如今在那陈镇多个村屯,自觉将垃圾分类已成为村民的共识。
农村垃圾治理是乡村建设之痛,也是世界性难题。地处珠江流域上游的广西,约有1100个乡镇,18万个自然村,超过60%的镇村沿江河分布,约30%的村镇沿着风景名胜景区分布,构成了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自然风貌。但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日益严重的垃圾污染,正破坏和侵蚀乡村环境,数据统计显示,广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约1.63万吨,但两年前的清运量仅0.34万吨,大部分生活垃圾随意堆弃。
为了破解“垃圾围村”,广西从2013年开始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农村垃圾治理正式纳入各级政府核心工作,从政策、技术、资金等环节全面、系统、持续推进。
“过去,村子的环境可没这么干净。”李加礼告诉记者,以前,村民都不把垃圾分类回收当回事,要么是填埋焚烧,要么是随意乱扔,“垃圾山”随处可见,恶臭扑鼻。
李加礼是村里的第一位保洁员。他说,垃圾分类处理,先是村民进行初次分类,再由保洁员进行二次分类,对有害有毒垃圾分开堆放,累积一定量后,再转运至乡、县垃圾回收站统一处理。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归夯屯对垃圾分类进行了创新,对废旧玻璃瓶和农药包装、灯管等有毒垃圾,由农户自行拿到废旧回收点兑换生活用品。回收一定量后,政府按每车300元的补贴,由村民运到较远的垃圾转运站,再由垃圾转运车送到县垃圾处理场进行科学处置。
根据广西相关规定,距离市县垃圾处理厂(场)20公里内的乡村,主要实行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而对于20公里范围以外的村庄,则采取“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就近就地处理”模式。目前广西实现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20公里范围内全覆盖,其他区域垃圾清运处理基本覆盖。
广西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冯庆革说,广西农村布局分散,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交通并不十分方便,“就近就地处理”是主推方式。
“垃圾分类,从源头上减少数量,不仅改变垃圾围村堵路的现状,还减轻了终端处理压力。”那陈镇镇长李韬说,随着“生态乡村”活动不断深入,保洁机制正在有效建立,村屯垃圾分类处理的机制正在形成。
不只是良庆区和三江县,在陆川县、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地区也在探索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办法,有按干湿分离的,有按有机和无机来分类的,还有通过水洗方式来分离的,效果明显。
冯庆革说,目前垃圾分类处理处在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农村环卫设施仍不完善,村民素质仍有待提高,垃圾分类存放、回收等环节仍难以顺利进行。建议增加农户分类垃圾箱的配备,加大垃圾转运及处理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
广西住建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广西将推进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开展分类试点,建立废弃物回收体系,计划两年内建立500多个农村垃圾片区处理中心,完善农村垃圾终端处理体系,不断提高广西农村垃圾处理的无害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