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阿联酋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背靠“一带一路”再创一回
阿联酋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万长青
万长青今年54岁。22年前,他在阿联酋迪拜创办中国工程贸易公司,如今是阿联酋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王长青说:“25年前,在迪拜的华人华侨只有千人左右,现在增加到30万还多。”
“一带一路”战略启动后,王长青在西安投资1.4亿元建设了“新丝路工程机械博览中心”,他想带着中国工程机械民族品牌再闯丝路。
文革结束后第一批大学生
1978年中国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万长青考上了大学。
万长青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少年时经历了中国最苦最难的时刻。高考恢复第一年我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我端上了铁饭碗,在西安自动化仪表厂当车间工人。”
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随后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万长青从技术员转型为公务员,负责进出口贸易。1985年,万长青有幸获得去英国考察的机会,短短几天时间,万长青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英国接待我们的领导总共只有两个人,他们居然都自己开车,说驾驶是一个人的社会生存本领,这个观念在现在的中国也是一种共识,可是在那个年代,我们根本不敢想象。回国后,我偷偷找单位司机借车学,第二年就拿到了驾照。”
学会自己开车,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却是万长青辞掉公职,到迪拜“打工”的启蒙。
迪拜第一批中国民营企业家
万长青第一次到迪拜是1990年,在国营对外出口贸易公司任职时他被派驻迪拜,负责中国工程机械进出口贸易对接工作。
“1990年,迪拜有一些‘国字头’企业做大型工程,全部华人加起来千人左右。我在迪拜干了4年,对这个行业有了具体的了解。4年后我调回国内,却吃起了闲饭。我坐不住,国家给我机会出去学了一身‘武功’,回来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坐冷板凳吃干饭,这种混日子的生活我没法过下去。”
1995年,国企改革的春风还没到来。人到中年的万长春和妻子一起辞去公职,带着孩子走上古丝绸之路,到迪拜“打工”。凭着四年里积累的经验,万长青创建了迪拜第一家民营工程机械销售、租赁企业。8年打拼,万长青的公司在迪拜越做越大,业务扩展至整个阿联酋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甚至北非国家。
王长青在迪拜挣到钱了,他开始想念家乡。
“我们一家的户口都在中国陕西,我们可以移民到任何一个想去的国家,可是我就想回家,回陕西。”在国外打拼,万长青自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阿拉伯语,普通话也很流畅,可是他一直坚持用地道的陕西话接受采访。
万长青执拗地说:“我觉得说陕西话才顺口,才能表达通畅。那年我在迪拜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最难忘的是在迪拜的街上吼了一段秦腔。”
背靠“一带一路”再闯一回
故乡情难了。
2002年,万长青把迪拜的公司交给英国念书归来的大儿子,带着多年的积蓄回陕西西安投资。万长青说:“我得到的一切都是国家给的,我得回家创业,给国家交税,挣外汇。”
刚开始,万长青投资房地产、酒店等行业,收获不多,全无头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素来对时代大潮十分敏感的万长青,在知天命的年纪又发“少年狂”:今年,占地70余亩,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的“新丝路工程机械博览中心”开工建设,明年5月建成后,将聚集国内各大民族品牌的工程机械,集展示、售后服务、仓储、运输、出口和金融服务为一体,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一站式的设备配套服务。
万长青说:“现在,迪拜的华人华侨已经有30万还要多,国家又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我老了,可还想背靠这个大好时机,带着咱们国家的民族品牌再闯一次。”
9月3日,受我国外交部邀请,万长青到北京观礼“胜利日”阅兵。王长青说:“值!这是祖国对我这一辈子最大的肯定。”(记者 何川)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