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富来 李 艳 本报记者 张 弛
今年7月,婺源茶艺和婺源纸伞制作技艺两个“非遗”项目代表江西元素、上饶特色,亮相2015年米兰世博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乡土文化的迷人魅力。这是婺源县创新培养乡土人才、激活乡村文化“一池春水”带来的新景象。
登记归档,让乡土人才有“身份”
在婺源县,“非遗”传承人有160多名,各类能工巧匠、民间技艺、民俗展演人才达3000多名。近年来,为发掘乡村人才、弘扬乡土文化,该县广泛开展普查工作,把乡土人才分为实用技艺、民俗演艺、民间文学等六大类,分为一般型、发展型和濒危型,为每名乡土人才分类定型,贴上“人才标签”,并推荐参与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传承人评定和绿茶制作、徽州“三雕”、徽菜制作技艺等乡土人才的评选工作。
有了新的“人才标签”,乡土人才们纷纷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认可度。目前,全县已登记归档的乡土人才达3677人,人数位居全省前列。
变散为聚,让乡土人才有“家园”
近年来,为扩大乡土人才影响力、竞争力,婺源县创新乡土人才团队化管理模式,设立“非遗”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乡土人才的挖掘、培养、管理工作;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下设砚文化、民俗文化、楹联文化等9个分会,吸收民间艺人440多人入会;组建江湾豆腐架、甲路抬阁、西冲花灯等民间艺术团体68个,吸收720多名特色乡土人才入团,加快推动乡土人才抱团发展。
该县还在每年的节假日、旅游高峰期举办各类文化团体活动,组织民间艺术团体外出表演,参加各类区域性、全国性选拔竞赛,打响乡土文化品牌。同时,借外出招商引资、地方文化交流等契机,为民间文化团体走出去寻找“文化订单”,激发乡土文化团队活力。目前,全县一批由乡土人才领军创办的文化企业正风生水起,其中朱子实业公司已跻身江西首批省级人才工作示范点;总投资1.6亿元的朱子龙尾砚文化园成为国内最大的砚产业大观园。
牵线搭桥,让乡土人才有“舞台”
近年来,为拓展乡土人才发展平台,在推行政校合作的基础上,婺源县人才办又与各村(社区)联创,大力为乡土特色人才传承技艺提供固定场所;与园区联创,为民俗文化项目争取场地和资金支持;与发达地区合作,为民间艺术展演、文化输出搭建舞台、开辟市场。
该县还以村落为载体,设立“非遗”保护实验小区;以园区为载体,设立企业现场培育基地;以景区为载体,设立民俗技艺表演舞台;以城区为载体,设立民俗风情街道,为特色乡土人才提供创作、交流、传承和展示的平台。目前,全县已培育出徽州“三雕”、歙砚制作、工艺纸伞生产三大乡土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了朱子艺苑、婺源徽剧传习所等6个乡土人才培养基地;发展了虹关龙灯、大畈砚台等8个乡土文化保护小区和2条民俗风情街道,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活跃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