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9月27日电(记者王学涛)平遥古城城西的一座传统院落里,王超俊一家正忙着制作土月饼“大团圆”。父亲和面,母亲制作“大团圆”,他和妻子制作“小团圆”、葫芦、月牙,八岁的儿子不时穿梭在身边,气氛温馨热闹。
“我觉得只有自己打‘粗月饼’才叫过节,从超市买的‘细月饼’只能叫点心。”王超俊说,每到中秋节,古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个大月饼,当地人称“团圆”,根据大小,分为“大团圆”“二团圆”“三团圆”,寓意中秋节家人团聚。
除了“团圆”,手工月饼还少不了“葫芦”和“月牙”。王超俊的母亲李天桃说,葫芦里面有籽,因此葫芦状月饼寓意多子多孙,而月牙象征女人。每年中秋节,家里已婚男女,分别吃葫芦月饼和月牙月饼。如果尚未结婚,则既要吃葫芦也要吃月牙,期盼子孙万代。
平遥古城是中国北方的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虽然古城人的生活日渐便利、开放、国际化,但原住民依旧保留着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在主街上走一圈,都能看到手工月饼的影子。这种“粗月饼”使用的是最传统的馅料——红糖、核桃、芝麻、杏仁、瓜子等7种原料,烧制后馅料会均匀地分散在饼皮内壁,而且中间是空心的,吃起来非常酥脆。
记者看到,古城人用模子打出来的“团圆”月饼上都有印花,除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图案和寓意福寿的字样外,每个“团圆”月饼上还印有一根香菜。
“香菜要挑有根的,希望家里人丁兴旺吧”、“‘香’字同音‘想’字,是想念的意思”、“绿油油的看着好看好闻”,虽然古城人对这一传承至今的传统做法没有统一解释,但人们坚信它代表着美好的祝愿和期盼。
90岁的罗爱卿老人祖孙三代在古城以打月饼为生。不同于平遥古城里随处可见用电饼铛打月饼,罗爱卿家里至今还保留着鏊子这种传统的工具。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罗爱卿告诉记者,中秋节当晚,平遥古城家家户户都要“上供”,把供桌摆在家中小院内,点上香、蜡烛,摆上“团圆”月饼和当季水果,然后按照辈分大小,一家人依次叩拜祈福。
已经四世同堂的罗爱卿说,每到中秋节,家里20多口人都要回到家中团聚。待月圆之时,大家将上供后的“大团圆”按家庭成员数切成小块儿,分而食之,即使回不了家的游子,家人也会一直给他留着,盼望早日归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