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艺术新人小泉:善用废旧材料打造“新面孔”
2015-09-26 05:56:27
 

小泉

《没有名字》系列(2)

《没有名字》系列(3)

3D打印作品——《愿我一路向前》

《再见一面》系列(2)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 黄岚

  在艺术的领域中,热爱绘画和艺术创作的小泉一直都视自己为新人。这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相信人生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才有意义,因此时至今日他依然享受着一份坚持——以绘画之外的手段,并利用废旧物品,与大家分享心中一些光怪陆离的幻像,希望大家透过作品能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以“贪玩”的心态看待创作

  从事广告商业插图的小泉,平时也爱好其他方面的艺术创作,如漫画、架上绘画或雕塑之类的,从传统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一名“艺术家”。作为一个“新人”,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去尝试,才能在各种可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小泉从七八年前便已开始利用无意收集到的废旧物品进行创作,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只是贪玩的心态去开始。“因为每次搞卫生都会扫出一堆没用也不会再用的东西,但还很新,扔掉觉得可惜又浪费。后来看到了一些国外的艺术家对雕塑的创作颠覆了传统雕塑的观念,所以我就找了个大箱子把那些东西收集起来,慢慢地就开始了创作。”他曾尝试利用塑胶、螺丝、超轻粘土以及其他新的素材进行创作,塑造出独具特色的不同面孔。“每张脸都有着自己的情绪和故事,我特别喜欢老人家的脸。在创作的时候我并没有去刻意想他们的意义和价值。都是随意地去做,就好像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一样。”

  新媒介:环保材料超轻土3D打印

  随意收集的废旧物品,在粘贴组装和时间流转的变化之下,成为拥有强大生命力的雕塑;超轻粘土千变万化的韧性,拉伸出浮现在脑海那一张张独特的脸。除了绘画以外,在小泉作品展中可以看到更多新奇的创作方式。

  这次的雕塑作品,主要是通过环保材料、超轻土和3D打印这几种新媒介来创造。“这些媒介在国外早已有,甚至有更多更新的媒介出现。而在国内就很少会见到,甚至有些人看到这个展览才知道有3D打印这种技术。”他向记者介绍,这三种媒介都有他们自己的特性。“例如用废旧物品组成的作品大都是塑料,时间长了会氧化,随之变形或脱落。然后就需要找到适合的物品更换上去,因此作品会因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产生新的生命力。用超轻土为媒介的创作,所利用的是轻土本身的随意特性,因此每个面孔都只能一次成形。至于3D打印的作品,也存在打印材料的体积局限。”这一次,小泉利用三种全新的媒介,向人们呈现出充满生命力和想象力的全新面孔。

  《没有名字》系列

  这系列作品的主要媒介是超轻粘土。小泉第一次接触这种粘土的时候感觉很新鲜,然后他便尝试运用这个媒介去创作。一开始他想去塑造出心目中的面孔,而后来当他对这种材质越来越熟悉后,便直接利用其特性去随意拉伸出不同的面孔。因此每一个面孔都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新面孔:

  雕塑是基于绘画的提炼

  一直以来,小泉对奇怪的面孔都有着独特的喜爱,然而过去,这些面孔一直寄生于画纸之上。而今,平面绘画已经无法满足他对这些面孔的好奇,他开始寻找和尝试用其他艺术形式去实现。而雕塑,这种几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让小泉感觉最为直接的方式。

  对小泉来说,绘画和雕塑是表现艺术的两种不同的手段,在绘画上他一直喜欢画古怪的面孔,而这些雕塑作品是他用另一种手段去对我画的那些面孔的一个提炼。“今天的雕塑界限越来越宽阔,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雕塑。一些艺术家早已厌倦传统手段,他们会去尝试利用新的手段去呈现新的东西。而现在新兴的3D技术也是呈现雕塑的一种新媒介,虽然国内技术未尽成熟,但已经是不少艺术家的新选择之一。”他这样说道。除漫画、插画、雕塑外,小泉表示:“现在还在学习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希望以后能把故事变成漫画或电影。”放眼未来,他充满了雄心壮志。

  《 再见一面》 系列

  七八年前,小泉开始无意识地去收集一些废旧物品,后来越来越多,于是便开始了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这些作品都是胶水和螺丝结合,而作品本身也全部都是塑料。所以时间长久就会产生氧化,局部脱落或变形。这时小泉会用其他形状的材料重新替换上去。基于此,该系列作品对小泉来说意味着一种不断变化的生命力。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广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