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白城市积极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创新思路和举措,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他们紧紧围绕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推动吉林全面振兴重大部署,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大力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四化”统筹、落实“五大发展”、打造“六大功能区”,加快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
在项目建设上,白城市坚持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定位、全方位推进,将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白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改善民生的“支撑点”,优化发展环境的“主抓手”和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助推器”。截至8月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5.5亿元,同比增长17.5%。
近年来,随着河湖连通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效益在白城生态新区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白城生态新区是白城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的总体要求,在2012年启动建设的。目前,核心区基础设施已基本结束,公益性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生态新区建设已初具雏形。
从白城市区乘车,不到15分钟便来到了生态新区。“启动生态新区建设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老城区的拓展,同时也为工业园区和经开区引进的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健康生态宜居环境。”生态新区副主任胡春志曾在白城工业园任职。他说,从工业区调到生态区工作,对他来说不仅是角色的转变,也折射出发展理念的变化。
为建设好生态新区,他们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到新区的每一角落。眼下,生态新区有多条道路正在进行“海绵”式的建设。与传统铺装采用不透水的混凝土砌砖块不同,在施工方面引入全新工艺。生态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土规划建设局副局长徐海林告诉记者,加大砌砖孔距,能快速将水渗到沙土里。在施工现场,记者发现,只需几秒,砌块上的水就被迅速吸收,不会形成径流。
生态新区建设局局长杨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湖连通工程不仅仅体现在乡村建设上,还体现在打造城市环境,城市建设方面。鹤鸣湖的建设就是一个典型的升级版河湖连通工程。目前,生态新区已经形成了水系的网格化。将雨水管线接入鹤鸣湖,可承载城市20万立方米雨水的调蓄能力。当降雨量超过湖水蓄水能力时,水可利用河湖连通工程排至东湖湿地,用于洪峰调节和农田灌溉。通过一系列转化,如今的鹤鸣湖已基本实现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功能。
工程未建,理念先行。在生态新区一所学校的建设工地上,一个叫作雨水收集池的装置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整个生态新区在规划之初,就为小区、学校设计雨水收集池,带有雨水收集池的每个建筑自成一个海绵体,而多个海绵体使整个生态新区形成大的城市海绵体。
与此同时,生态新区建设采用了大量节能环保设计,这些建筑在供热、供气、供水等方面将实现自动化计量。在建项目生态新区科文中心,就是白城地区首个可利用太阳能发电,满足建筑自身能源需求的建筑。
今年,白城市计划投入资金40亿元,用于城市硬化、给排水、生态环境治理、保障性住房、海绵城市等十项民生工程,加大生态城市建设力度。在扩大社会就业方面,重点扶持和巩固20个创业促就业基地,开展“三支一扶”大学生招录工作,建立健全网络营销大学生创业园,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加快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全力推进造林绿化、河湖连通、土地整理、湿地保护、草原治理、蓝天清水“六大生态基础工程”。按照“着力完善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快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