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城河湖连通工程让湿地再现生机
2014年10月底,住建部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接着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我省白城市开始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直至今年3月,白城市以城市自身环境优势和详细完善的试点实施方案,在全国22个城市申报团队竞争性答辩中脱颖而出,跻身4强之列。4月2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最终确定我省白城市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
“海绵”是对城市功能的形象比喻,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中,城市承载力要具有像“海绵”一样的“弹性”。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要建设“海绵体”。“海绵体”既包括自然形成的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人工建造的植草沟、透水铺装、雨水调蓄设施、凹陷式滞水广场、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城市配套设施。这些“海绵体”起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作用,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可以高效集水,平衡生态。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压力。归根结底,海绵城市建设是对自然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按照以往的“以排为主”传统雨洪管理理念,每逢大雨,往往造成城市出现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的情况。要想建成“海绵城市”,白城市首先转变原有观念,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洪管理理念。白城大力改造源头减排、排水系统,修复末端调蓄和水体系统,将现有的排水设施与新建设施相衔接,将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建筑小区四大系统作为载体,优先利用植草沟、透水铺装、雨水调蓄设施、凹陷式滞水广场、生态停车场、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排水、蓄水,逐步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今年6月,白城市政府召开“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专题会议。会上首先提出要解决阻碍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硬、净、绿”四个难题,即解决排水管网通畅问题、市区道路硬化问题、饮水干净问题、城市环境绿化问题。其次,专题会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科学设计和搭配项目、创新模式、组织实施、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白城市按照规划将拿出22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海绵城市”试点,主要包括9项308个工程,预计2017年完工。今年,白城生态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任务共43项。据了解,白城生态新区毓才实验中学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共设计透水铺装13965平方米,雨水花园26处,可蓄水1235立方米。蓄水池2处,可蓄水500立方米。所有绿地均为下凹式绿地,可一次性收集雨水3252立方米,承载42.5mm/次的降雨量,大大超过了白城市常见的降雨量,并且使雨水能够充分地再利用。
目前,白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已完成三分之一,为建设“海绵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已经具备了初期的防旱防涝功能。城区中已新建大批人工湿地、水塘、人工湖,城市绿化面积得到大幅提升。
白城市建设海绵城市与生态城镇化相融合,始终坚持以生态立市,打造绿色白城。近些年,白城为改善整体生态环境,实施了森林公园、鹤鸣湖生态公园、天鹅湖公园、劳动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今年8月,白城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立足于白城生态环境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使白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切实解决影响白城转型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升白城市生态文明水平,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白城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