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当好基层创新的“娘家人”
2015-09-23 04:15:40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涌动,“创新”似乎一下子成了人们生活中的核心词。当前,北京正在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从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明确创新的内涵和着力点非常重要。就基层而言,弄清楚创新的动力、源泉和实践,更为现实。

  创新的动力在基层。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就此而言,创新决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其动力和价值始终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公共服务领域为例,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决定了上级决策部署在基层执行层面的千条线一根针;纷繁复杂的大城小事、多元化的群众需求,造成了基层具体工作各种问题的层出不穷,甚至遇到了种种困境。传统的工作方法已不能完全奏效,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思维和方法,找准工作切入点,才能回应群众的需求、真正让群众满意。针对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不到位、社区周边交通拥堵等群众关注的问题,面对拆迁、供暖、国企改制等历史遗留问题,如果只是就事论事,肯定按下葫芦起了瓢。有的街道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进“社区事务居民会商”制度,民众的参与意识有了增强,矛盾问题得到了解决,群众满意度有了明显提升。所以说,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出发点,创新才有动力;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创新才有价值。

  创新的源泉在基层。互联网思维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尊重用户体验,这与做好基层的民生保障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方面,正如有的创业导师所说,有多少个用户就有多少个产品设计师。很多创意、点子、主意、办法,都来源于基层,来源于群众实践,所以首先要了解群众需求,尊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还需要相关部门、具体工作人员有执着、专注、精细的工匠精神,将那些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好的尝试、有用的探索,总结提炼出经验,形成创新举措,推广运用。就像“朝阳群众”在监督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丰台大妈”在劝导工作中的独特担当,也如有的社区精心绘制“民情图”、有的街道探索的“离案走动工作法”等等,都是关注了群众需求,尊重了用户体验,创新了工作方法,解决了现实问题。

  创新的实践在基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否让基层、民众受益,决定了创新有无生命力。现阶段,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利用“互联网+”整合资源,创新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提升竞争优势。相关部门特别是一线经济服务部门,也都积极探索传统孵化器转型、搭建公共研发平台、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供特色服务保障,大力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让创业者能够喝上“咖啡”、“奶茶”,让投资者能够插上“天使”的翅膀,让普通民众能够在“众创空间”中漫游,让“黑马”能够遇到伯乐并得以驰骋。这些创新实践,促进了生产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对于创新生态的营造,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形成,都是积极的探索。

  对政府部门而言,特别是基层部门,对创新的领域和环节还存在知识和技能的盲区。但更新知识、提升本领的门槛必须要跨。要当好“娘家人”,有关部门就要能够运用新思维、掌握新办法、探索新模式,这样才能集众智、汇众力,让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在基层落地生根,在实践中开花结果。(作者为丰台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