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题:蓄势而跃的中国经济之一——国际人士纵论中国经济时与势
新华网北京9月17日电 形有波动——在中国经济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之际,波动曲折在所难免;行稳致远——在中国经济过沟坎再升级之时,决心智慧必不可少。受访的海外学者普遍认为,观察“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应看“时”与“势”,应时而生、顺势而为,沿改革开放之路不断前行。
时与势——变革中的路径抉择
危机爆发、繁荣退去,世界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这些矛盾相互交织作用,呈现复杂多变景象。在被学者所形容的全球化“黄金十年”之中,信贷的急速扩张令世界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也透支了增长潜力,掩盖了深层次矛盾。而从积极角度看,本轮危机激发的变革之力日益显现,新疾旧患激变革。
从增长源泉看,新兴经济体整体性崛起,成为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调整的重要一环。从增长模式看,强调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匹配,资源消耗型转向绿色持续型。从增长目的看,兼顾效率公平,实现包容性增长。
再观中国,在世界政经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步入“三期叠加”期并由此转入“新常态”——减速换挡和提质增效,而新一轮改革开放激发的活力成为核心动力。
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教研室主任马斯洛夫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味追求快速增长的方式并不适合中国,任何国家在经济转型中都会伴随波动。“新常态”下,增速不是主要目标,中国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实现技术转型,让中国从低端商品生产国跃升为科技大国。
巴西最大智库瓦加斯基金会经济学家里贝罗认为,中国正在转变增长方式,从投资和外贸驱动向内需驱动转型,并大力发展服务业。“中国增速放缓并不是坏事,我并不担心。如果中国不惜代价维持短期内高速增长,我反而会担心。”
瑞士信贷的报告表示,中国的两位数增长是由“超级经济周期”所驱动,能否用特殊历史时期的增长率来要求和评价一国未来的增长趋势,存在很大争议。
新加坡华侨银行分析师谢栋铭说,改革不会一蹴而就,尤其是中国这样规模的经济体。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并不理想且分化严重,新兴市场遭遇困难。此外,美国加息仍不确定。这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挑战。从内部环境看,国企改革、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以及银行业改革等,难度都很大。也有专家指出,从近期出台的改革措施看,中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力度正在加码。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说,未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从投资驱动转为消费主导,同时维持市场总需求。政府有必要继续深化改革,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在公共消费和环保方面加大投资。
阻与进——更替中的柳暗花明
内外因素交织,新旧动能转换,中国的经济转型注定艰难漫长,并充满阵痛。同时,考量中国经济不能只看一时一地的得失。外需减缓和结构调整令中国经济“降温”,而适度“降温”则有助于推动深层次改革。
美国金瑞基金首席投资官埃亨说:“中国经济转型会遇到艰难险阻,我认为执政者有能力有智慧应对这些困难。我不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会遭遇系统性金融风险。”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罗奇则表示,从长远看,中国经济向“新常态”、重新平衡的方向发展很重要。同时,制造业过度依赖于出口、出口利润被工资增长挤压等问题需引起警惕。
印度政府首席经济顾问苏布拉马尼安说,中国经济转型需让资源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这一过程会有阵痛。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格罗斯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在于如何应对已经完结的过度投资周期。长期来看,增长应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年青一代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广泛的市场化、特别是在服务业领域。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服务业占GDP“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高技术产业成为亮点。此外,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左右。
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工业生产增速略有回升,出口降幅收窄2.8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8%。经济运行呈现更多积极变化。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格恩表示,随着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德国等发达国家将从中受益。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董事长文德恩说:“我们很久以前就认识到,中国市场迟早会回归常态。对汽车业而言,中国仍是重要市场。”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姚树洁认为,不能用股市衡量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进入“三期叠加”期,经济转型需要耐心。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经济具备很好的增长潜力。(参与记者:刘云非、胡小兵、邓茜、吴心韬、赵焱、陈威华、沈忠浩、饶博、凌馨、张淼、梁淋淋、赵小娜、张春晓、黄继汇、孙鸥梦、唐璐、佘勇刚、马玉洁、吴刚)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