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风情街要“风情”不要“千街一面”
2015-09-16 08:13:36
 

  ■ 刘国强

  旅游景点的同质化现象一直受人诟病,中国青年报最近一项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各地的风情街长得都一样,同时,也有58.3%的受访者认为风情街的商业化程度太高,二者比例相近,这不免让人认为,商业化是造成同质化的“罪魁祸首”。报道对文化传统未得到真实展现,以及政府在旅游开发中急功近利等方面的批评诚然不无道理,但这里,笔者想超越简单的批评,从更深层次来理解文化传统于当代生活的意义。

  这个话题确实展示了文化与商业的复杂纠葛。从文化的角度看,风情者,民风、社情也,各地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各不相同,则风情街也自当“风情万种”,如此“千街一面”,则诚为不解风情也。但若从商业的角度看,“风情街”本来就是商业化的产物,无商业化则无“风情街”。风情街作为一个文化展示的舞台,本身就意味着它非原生态的地方生活,而是经过改造的、仪式化的、表演性的文化产业。

  不仅仅是风情街,过度商业化是对大众文化产品的一种普遍化的批评,但有趣的是,批评者本身就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即商品的购买方,准确地说,批评的实质含义是批评市场和产品没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对当今文化复制时代的艺术创新力的不满。这也是商业营销的失败,而无关乎商业化的程度问题。文化特色产品的营销,同样可以达到非常商业化的程度,如故宫近来文创产品开发获得异乎寻常的成功,产品多达7000多件,今年上半年销售额突破7亿元。由此看,风情街的“千街一面”,无论从真实性的文化传统展示,还是商业经营角度看,都是一种失败。它体现的并不是文化与商业的矛盾。

  风情街作为文化展示和表演的场所,它承载着多重目标,如地方政府希望以此展示地方形象,拉动旅游经济,旅游从业人员希望吸引更多的游客,卖出更多的旅游产品,而游客则希望满足其新奇的旅游体验。而作为文化传统再生产主体的文化传承者,在风情街的开发中恰恰是最为无力的一方,是失语者,文化的展现主要体现在旅游从业者与游客的互动关系中,因此,这是文化与商业的双重实践。这里并不存在“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游客在参与、改变并不断重新定义地方文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所有陈旧、过时的实践都会变成艺术”。在游客付费的凝视中,风情街确实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风情来,这是单调、乏味的展示,传统没有变成可供欣赏的艺术,随意可见的义乌小商品破坏了游客“时空转换”的想象。

  可以说,旅游改变了文化。在怀旧的想象中,传统被重新发明,真实感、舒适感、娱乐性、时间性等各种因素必须同时得到满足,这是现代生活的本质,也正在成为新的文化形式。风情街正是应运而生,但其展览和表演未免过于粗糙了。它表现为文化问题,本质上则是商业问题,但绝不是因商业而产生的问题。只有文化商业兼修,才能使风情街做出万千风情来。(广州日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海南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