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陕西:农村水电点亮山区幸福生活
4月末,陕南汉中盆地绿意盎然,油菜田里饱满的菜籽预示着新一年丰收的希望。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二郎坝水电站变电所延伸出的线路,密如织网,纵横交错。
“以前二郎坝镇群众依靠砍柴烧火做饭,1997年二郎坝电站建成发电后,该镇8个村1700多名群众用上了电。而且,每千瓦时电费比正常收费低0.15元,群众很满意。”二郎坝水电站总经理刘书利说。
水能资源是陕西省贫困山区的优势资源。陕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村水电,努力让农村水电成为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着力点和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陕西正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矛盾,坚持“经济发展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妥善处理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关系,建设“绿色水电”,让小水电点亮山区群众的幸福生活。
标准化建设的二郎坝水电站
陕西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建起的一批水电站,机电设备老化严重,操作、控制、保护等方面不能满足农村水电站管理的要求,加之引水渠道长年失修,渗漏严重,造成水流大量损失,发电量逐年下降。
刘书利说:“我们抓住水利部门实施水电站增效扩容改造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在省市县水利、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二郎坝等两座电站分别列入试点和2013—2014年项目。经过改造后,现在可随时监控发电机组运行状态,实现远程监控。一旦发生故障,电脑马上会显示报警,提供应急处理方法供参考,大大提高了水电站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运行维护一体化管理模式,使原来电站“五班三值”变为两个班轮流倒换,一线生产人员大幅度减少,每年人力成本减少100万元以上。梯级电站的三级卧龙台电站技术负责人周开宇说:“过去这个电站是170多人的县级企业,增效扩容改造后,我们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自动化状态。”
2011年,国家启动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陕西成为6个试点省份之一,并有35个水电站进入首批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3—2014年共有50处水电站列入改造项目。现在,这50处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共新增装机2.8万千瓦,年新增发电量1.8亿千瓦时。经过改造的电站机组运行稳定,发电能力明显提高,发电用水消耗降低了8%,综合效率平均增加18%,同时增加了河道生态基流量,一些兼有综合效益的电站重新恢复了灌溉、供水能力。
“电站通过改造,确保了下游12.2万亩农田灌溉任务,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在促进粮食增产、群众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刘书利说,“这个梯级电站的建成,改善了区域环境,当地水稻连年丰收。”
增效扩容改造提高了二郎坝电站设备安全运行水平,机组过流能力从14.5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6立方米每秒,促进了流域梯级优化调度,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结合改造,整治环境,电站形象彻底改变,厂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环境优美、和谐自然的花园式电站。
点亮群众幸福生活的曲江洞水电站
大河镇距离西乡县城110多公里,镇供电所工作人员王建说:“受益于2008年建成的曲江洞水电站,全镇8个村1000多户群众告别了点煤油灯的日子,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视、电话、洗衣机、电磁炉等家电。”
米仓山中这一精致小巧、干净整洁的小镇里,农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尘烟污染,取而代之的是白墙红瓦、电光通明。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小水电的保障。据了解,镇上打算把剩余4个村400多户群众的用电问题抓紧解决。
曲江洞电站位于大河镇境内大通江的支流巴水河上,电站利用米仓山南坡地下暗河自然落差而修建,采用封堵地下暗河、压力隧洞引水方式。2008年8月并网发电至今,年均发电量3400万千瓦时。
“电站装机容量1万千瓦,利用的溶洞水水质、水量可靠,日调节能力可达70万立方米,运行状况良好。”电站技术负责人霍燕黎说,“现在不但群众用电有了保障,生活质量也大大提高。”
据了解,2011—2014年,陕西省农村水电完成投资43亿元。陕西以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增效扩容、小水电代燃料等国家投资项目为引导,充分发挥市场融资作用,现已进入农村水电快速发展时期,年平均完成投资10亿多元,社会资本占90%,年均新增10万千瓦。
农村水电以民间投资为主,在壮大县域经济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而今,无污染的水电产业已成为陕南部分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在陕南山区农村,电站建设还带动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依托于此,山区群众可以及时将土特产卖到外地,很多人还办起了乡镇企业,走上了致富新路。
随着小水电项目的有序推进和水能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陕西省小水电建设与管理已经走上了科学规范的轨道,同时在提高防洪和灌溉能力、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