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呼唤人文精神
2015-09-15 11:01:00
 

  原标题:呼唤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尊重。中国早在《周易》中就有“人文”这个词,而且是和“天文”相提并论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测天文以考察四时的变化,观察人文以教化天下。从中可以看出对人文的重视。《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左传》里还有“夫民,神之主也”这样的说法。中华文明重要的思想内涵之一,就是以人为中心。呼唤人文精神,就是希望继承先哲的理想,真正把人放到主体的地位。

  英国产业革命对人类进步起过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要忘记,在此之前欧洲曾有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正是有了这些准备,把人从中世纪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才激发了人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创造力,才出现了产业革命以及接连不断的科技发明。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竞争越来越剧烈了,人与自然的割裂,人与人的冲突,人们内心的挣扎,日益凸显出来;物欲的诱惑力也更强了,人创造了供自身享受的物质条件,又可能被物欲所支配,而丧失了自我。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人的尊严、理性和智慧,以及人格的独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

  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比,人文学科的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给社会带来财富,人们或以为无用。其实,人文学科力求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塑造理想的人格,指示人生完美的境地。它能丰富人的精神,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品德,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人文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试想,如果我们的医生心目中只有细菌和病毒,而没有病人;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心目中只有水泥和钢材,而没有居民;如果我们的经济学家心目中只有GDP,而忽略了民生;如果我们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心目中只有分子、原子、电子,而没有想到如何把自己的发明用来造福人类,那么,学术意义何在呢?国家的强盛与否,将来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国防实力,也要看国民的精神世界丰富与和谐的程度,也就是活得充实不充实,愉快不愉快,自在不自在,和谐不和谐,美不美。

  呼唤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其实是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提倡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相互渗透,人文学科要有科学的态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要有人文的精神,而北大是最有条件达到完美结合的。

  呼唤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人生开拓无限的发展空间。我想起晚清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他痛惜在病态美的观念支配下,一些栽种梅树出卖赚钱的人“砍其正,删其密,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以致江浙之梅都已致残。他开辟了一座“病梅馆”,买了三百盆病梅,毁其盆,埋于地,解其束缚,使之自由生长。龚自珍借此呼吁建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这篇文章至今对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

  最后,我想趁此机会对北大的学生表示一个殷切的希望,希望你们一言一行都透露出人文的涵养。北大的学生要有与北大相称的气质、气节、气派、气势、气宇、气度、气韵和气象。不管你们走到哪里,人们都可以从你们身上感受到北大的存在。

  我曾对北大国学研究院的新生说过,几年以后,你们毕业时应提交两份成果,一份是学术的,另一份是人品的。我希望,在今后的几年里,你们的人品与学问俱进。你们身上的那种难以说清,但可以感受到的人格力量,证明着你们无愧于北大,证明着你们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证明着你们足以担当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袁行霈,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北大人文学部主任,本文为作者在北京大学2015年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光明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