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银河奖大奖空缺
2015-09-14 13:33:15
 

  本报讯上周末,由《科幻世界》杂志社主办、京东图书协办的第26届银河奖揭晓,刘慈欣获得了“科幻功勋奖”,刚刚拿到雨果奖的《三体问题》的翻译、美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获得最受欢迎的国外科幻作家奖。评委会同时宣布“由于2014年度国内原创科幻长篇质量普遍平平,缺少亮点”而空缺,张冉、宝树、吴岩、桂公梓、陈梓均五人分别获得年度最佳中、短篇小说奖。

  刘慈欣可以说是从“银河奖”走出的作家,他曾连续八年破纪录地包揽“银河奖”。不过此次得银河奖后的刘慈欣仍然保持了清醒的认识,他说,目前国内科幻文学仍然是小众的阅读形式,“全国科幻迷大概一二百万人的样子”,无法单纯靠科幻爱好者去推动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刘慈欣认为,中国科幻文学在短时期内真正成为一个大规模的产业是很困难的,“雨果奖对国内科幻文学的推动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科幻文学长期处于低迷的边缘化状态,很难因为某一个奖有根本性的转变”。刘慈欣坦陈当代科幻作家中,此次,因《宇宙墓碑》获得了最佳科幻图书奖的知名科幻作家韩松对他的影响很大。

  而凭借小说《大饥之年》获得本届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的科幻作家张冉在得奖后说,科幻作家近些年的境遇确实有所改观,影视公司对科幻文学的关注改变了科幻作家的生活状态。“几年前大家都靠稿费生活,千字一百多块钱,大家真的穷怕了,谁得个奖就请大家吃顿饭。”张冉说,最近不少作品开始有游戏、影视等公司接洽,“近些年我们开始有了科幻产业链的雏形,作家有版权的销售,我们的创作会有一定的回馈,这是一件好事。”

  不过张冉同时提出一种深深的担忧,因为目前科幻文学的创作已经有些浮躁之风。“今年以来特别明显,大家都看到钱,不讨论写作了,只讨论你的作品能卖多少钱,多少万,典型的暴发户时代。”张冉说,这对作家的创作损害很大,因为在写作时往往不去考虑文学性,而是好不好卖,“要是能改编成影视,当联合编剧还能挣一笔,也不是件好事。”

  1985年,《科幻世界》杂志和天津的《智慧树》杂志联合举办了首届“银河奖”,此后因为《智慧树》的倒闭,银河奖由《科幻世界》独家承办。自1991年起,“银河奖”每年举办一届,旨在奖励前一年在《科幻世界》发表的科幻小说中的佼佼者,迄今已历25届,共奖励作品247篇。“银河奖”既是中国科幻创作者展示实力的平台,也是培养中国本土科幻作家的摇篮,其获奖作品代表着中国大陆科幻创作的最高水平。

  “银河奖”始终坚持开阔的科学眼光和审美的艺术趣味相结合的评奖标准,鼓励创作想象力新锐、科学内涵深远的科幻小说。近三十年来,通过“银河奖”这一平台,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潘海天、赵海虹、凌晨、夏笳、陈楸帆、张冉、宝树、江波、阿缺等一大批科幻中坚成为中国科幻界的明星作家。

  今年8月,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系列的第一部《三体问题》英文版荣获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雨果奖”,刘慈欣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亚洲人,进而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科幻热”。本届“银河奖”不仅为刘慈欣特别颁发了“科幻功勋奖”,由《科幻世界》杂志社制作的《刘慈欣科幻短篇小说集》也在颁奖之后首次与读者见面。陈梦溪 J226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晚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