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救经济“大招”古今皆然
2015-09-10 06:46:00
 

  原标题:救经济“大招”古今皆然

  范仲淹以《岳阳楼记》和“庆历新政”闻名后世,做起经济工作来那也是一把好手。据《梦溪笔谈》记载,宋仁宗皇佑二年,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饿殍无数。照以往做法,必是节约开支以济灾民。而时任杭州太守的范仲淹一反传统,想出的“大招”别出心裁、富有实效。

  第一,加大投资,提供就业。当时佛教盛行,寺庙富足,老范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提醒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修缮庙宇,很合算啊。”于是各个寺院的土木工程建设都兴盛起来,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佣的工匠民夫一千多人。这样做,既降低了救灾预算和行政成本,又以工代赈增加了灾民收入,长远看,还能免去正常年景修缮对民力的叨扰。

  第二,扩大消费,拉动生产。老范牵头组织大规模龙舟比赛,自春至夏“纵民竞渡”。当地百姓本来就喜好这个,手里又有了钱,跟随太守荡舟湖上、观赛宴饮,西湖周边好不热闹。伴随旅游业和文体事业蒸蒸日上,景区广大个体工商户赚得钵满盆溢,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杭州的交通业、餐饮业、服务业等在灾年依旧获得了持续发展。

  第三,调节价格,平衡供求。灾荒时节,官府一般会平抑粮价,防止奸商囤积居奇,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市场上无粮可买。老范偏偏动用行政手段提高粮食价格,使杭州粮价大大高于全国平均价格,“引四方商贾争相进米”。大量粮食涌进杭州,粮价也自然回落,民心得以安定。

  老范的经济工作思路如此地卓尔不群,招致反对也在意料之中。有监司参了他一本:“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好在宋仁宗也是位英明皇帝,知人善用,明白了老范的一片苦心,摆摆手说:“你不懂,人家这儿是救灾呢!”事实也证明,老范治下的灾区“民不流徙”,社会平稳,安然度荒。

  范仲淹之“荒政三策”,千载之下犹有回声。清光绪年间,华北大旱民生凋敝,英国人理查德·提摩太向山东巡抚丁宝桢上书,建言以工代赈、兴修铁路、开采矿产,并且开放粮禁,引粮食进口平抑粮价。这和范仲淹的做法如出一辙。成效是否明显,从后来理查德·提摩太获得清廷颁发“头品顶戴”、“封荫三代荣典”的荣誉,就可见一斑了。

  时空流转,至1933年的美国。刚刚当选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面对的是经济大萧条下的一片凄凉:大多数银行纷纷倒闭,工业生产水平比1929年下降了56%,失业人数达1300万,农民极为贫困。罗斯福新政中的一个“大招”,也是扩大投资、以工代赈。办学校,设邮局,建港口,筑桥梁,修机场,打下水道和涵洞,兴修供水系统、拦河工程、医疗设施……这些私人企业力所不及的工程,民政工程署投资其上达3万多个,整个美国的面貌为之一变,也为后来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并且,有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普通人的尊严和信心逐渐回来了。主管这项工作的霍普金斯只要听到妇女们说“我们不再靠救济了,我丈夫在为政府干活”,他就十分高兴。

  凯恩斯研究发现,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常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从而起到一种“乘数效应”。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他从“有效需求原理”入手,得出“投资萎缩导致总收入及总就业大幅下降”的结论,因此主张“正确医治商业循环的办法不在消减繁荣,而在令萧条消失”。范仲淹、提摩太、罗斯福尽管没有这方面的理论储备,却无疑是这方面的天才实践家。他们以洞察经济运行的精准眼光,制定正确的扩大投资策略,在应对经济不景气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有。大宋江山后来传到徽宗手里,为收集运送“花石纲”,造大船、征徭役、毁民舍、修园林,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正常漕运都被挤到一边。这种大规模支出严重挤压伤耗民间生产的人力物力,既不能强国又不能富民。其中牵涉的是有效投资、无效投资和负效投资的问题,也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作者:辛 安 原文刊载于经济日报9月10日第十六版)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