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短租平台 怎么过信任关
2015-09-09 04:40:28
 

  ■赵翰露

  全球房屋短租平台、共享经济鼻祖之一的Airbnb,日前宣布进入中国市场。

  对此,业界质疑声大过叫好声。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已有众多Airbnb模仿者,恐怕会“乱拳打死师傅”;另一方面,Airbnb涉及的短租市场,打了政策擦边球,树大招风,必须面对来自监管部门的压力,就像Uber所遇到的那样。

  模仿者与监管之外,笔者想重点谈的是另一个问题:信任。

  Airbnb和Uber同为“共享经济”的代表。所谓“共享经济”,是非常理想化的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使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能直接对接,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然而,所谓的“中间环节”并不意味着层层盘剥,除了必要的信息成本,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即风险控制。

  在信任度高的社会,去“陌生人家住一晚”的确是新鲜有趣的体验。而在信任度还不那么高的社会,情况就不同了。许多人在欧美旅行时会选择Airbnb,但去其他治安稍差的地区,仍会倾向于星级品牌酒店,就是这个道理。

  即便是在信任度高的社会,由非专业的房东直接提供住宿服务,也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环境脏乱、食品过期、邻居投诉……都是发生过的真实案例。

  所以,对“信任”的质疑,并不直接针对Airbnb及其所代表的模式,不可否认,这一模式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但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中,要剥离层层分担风险的中间环节,直接取得大多数人的信任,实非易事。

  当然,Airbnb等短租平台不是没有措施,准入审核、保险、评分等机制,都有助于信任体系的建立。但真正要做到让人放心,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应当纳入严格的法律监管之下。当前,短租平台以“日租”概念,试图规避更为严格的旅馆业监管,可这不是长久之计。新生事物的合法化,既需要新人们的诚意,亦需要监管部门的主动出击。

  在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出现前,笔者对Airbnb在中国铺开持谨慎态度。事实上,Airbnb的模仿者们,更多地在与房产商合作,利用闲置的度假公寓,成为变相的“酒店”,这样就失去了Airbnb“人情味”、“文化交流”的特色。

  但愿Airbnb不要走上这条老路。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解放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