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多渠道还原抗战 让公众与历史更近
2015-09-08 08:32:00
 

  原标题:多渠道还原抗战 让公众与历史更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不知道9月3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对7月7日的认识只是七夕”“不理解抗日战争为什么打8年”……年轻人脱口而出的话语,尽显对抗战历史认识的苍白。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腾讯网、今日头条APP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如今公众了解抗战历史的三大途径分别为教科书、媒体、影视剧。

  网友“梅香自若”称,自己家住福建,所以北京的“9·3”阅兵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影响,不会太过关注。可见,年轻人对抗战历史的了解还不够“主动”。

  “自己掌握历史知识,大部分是从教科书上学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知识多数被遗忘。”西南政法大学大三学生林秋铭感慨,自己作为大学本科生,对抗日战争那段历史知道的很少。

  数据显示,了解历史的渠道中教科书占83.7%,媒体占70.2%,影视剧占61.4%,纪念日占50.8%。

  教科书成为了解历史的第一渠道无需置疑,历史课是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都必须研读的必修课。狼牙山五壮士、白求恩、张自忠等抗战英雄事迹令年轻人印象深刻。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高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可以看出,认知度最高的抗战英烈,都是教科书传播的内容。”。

  即便如此,教科书中对抗战的细节描写过少,年轻人对抗战历史的认识仍不够全面。再加上大多数中小学生把历史课当“副科”,大学生把《中国近代史纲要》仅仅当作考试科目。显然,教科书发挥的作用不是很乐观。

  另外,“影视剧”被61.4%的受访者认为是了解抗战的主要渠道,仅次于排在第二的“媒体”(70.2%)。网友SiSi表示,父亲在家喜欢看抗战电视剧,但她认为有些抗日神剧没有完全展现历史,对青少年会产生误导,无法正确认识过去。

  的确,影视剧中关于历史的讲述并非都货真价实,特别是近年来频频登上银幕的抗日神剧,夸张轻浮的内容和演技,无疑是对抗战历史的不尊重。

  媒体人陈文建议,编剧们不能为了高的收益,拍摄一些违背历史的浮夸情节,要守住文化担当,对真实历史的坚守,才能真正利用好这个市场,才能繁荣我们的文化。

  除了教科书、媒体和影视剧。50.8%的受访者是通过“纪念日”了解抗战的。去年以来,相关部门一直在重申抗战胜利纪念日的重要意义,不仅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还在当天举行了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盛典,对于公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曾对媒体表示,纪念日的设立是国家、社会和公民互动的结果,体现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并且传递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捍卫和平的正能量。

  一直以来,专家学者呼吁年轻人学习历史、重视历史的呼声不绝于耳。抗战老英雄等也抛出“莫忘抗战中牺牲的先烈,以史为鉴,做有强烈使命感的一代人”的豪言壮语。

  许多老百姓自发的抗战主题收藏馆、自编自导的抗战话剧等相继取得很大反响。同样,越来越多原汁原味、全面客观的公益纪录片、电视歌曲,包括《纪念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胜利70周年》公益纪录片、《抗战老兵》等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认为,我国正在通过多种活动和渠道还原抗战历史,丰富了解渠道,让公众与历史距离更近。“抗战纪念应与老百姓生活相关联,公众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文/实习生 程梦圆)

  (来源:新华网)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