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丹丹
兰溪游埠镇百年酱坊“方豫丰”,重新开张迎客了。
“方豫丰”是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设的老牌子酱坊。因为酱油品质一流,在民国二年(1913年)拿到了官酱园的资质。
晒场还是那个晒场,酱缸还是那些千斤缸。只是掌柜,换成了一个23岁的大学毕业生陈凌。
坚守技艺
兰溪游埠过去是个埠头,商贸发达,酒肆林立。“方豫丰”酱坊就在最热闹的老街上。
酱坊不大,900多平方米。进门就是一个大晒场,一百多口千斤缸整齐地摆着,盛着不同时期出产的酱油。
“方豫丰”酱坊老店新开,依然严格遵守祖辈传下来的手工技艺。两位老师傅傅国根和方以明,都做了一辈子酱油。
酱油鲜美的关键,除了手艺,还有时间。“方豫丰”的酱油,也叫“伏天泰”。因为它们都经历了三伏天的曝晒。只有这样,阳光才能使大豆、小麦粉、盐和酶充分地发生奇妙反应。
重塑口碑
“方豫丰”的价值在于百年的历史、口碑,还有游埠人乃至兰溪人对它的美好回忆与念想。
得知“方豫丰”又产酱油了,游埠人、兰溪人都是五斤十斤地买回家,甚至有人一缸一缸地预订。
盘下酱坊到现在的半年时间里,陈凌除了学习制酱手艺、修缮酱坊外,几乎没有改变这座老酱坊。
她告诉记者,为了薄利多销,过去的“方豫丰”还生产豆粕酱油。这种酱油没有了油脂的滋润,自然像少了三魂七魄,没有了厚重、丰富的滋味。但一千斤大豆只能出八百斤酱油,而一千斤豆粕能出七千斤酱油。仔细算来,豆粕酱油更赚钱。但酱油变味了,爱吃的顾客越来越少。更多酱油通过批发商,卖到外地。牌子倒了,酱坊的路子越走越窄。
接下来,陈凌打算停掉豆粕酱油的生产,只专心做黄豆酱油。她觉得,只有黄豆酱油才能代表“方豫丰”这个名字。
传承匠心
传承老企业,不仅要传承老手艺、好品质,更要延续老一辈的匠心与智慧。
首先,要赢得老一辈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把自己放低,陈凌在两位老师傅面前不是老板,而是学徒。学徒应该干的活,她都抢着干。老师傅们慢慢喜欢上这个小徒弟。
如何成为酱坊名副其实的当家人?陈凌把父亲当成了学习的榜样。
陈建新是兰溪有名的种粮大户,家有4000多亩土地,规模化种植。陈建新觉得,自己靠的就是老实做人、诚信做事。在酱坊,陈建新是个严厉的父亲。一瓶一斤装酱油,定价15元。陈建新骂了女儿一顿:“你的酱油,值这个价吗?”
小女儿搬煤运煤变成黑人,他也没有一句安慰话,“这些苦都不吃,怎么做下去?”
小女儿亲手做的第一份酱油,陈建新也没有任何赞美,“老老实实做好品质,不要脚不着地。”
盘下店两个多月后,陈建新就不管了。装修、贷款、交割……全由陈凌自己摸索、完成。陈凌欣然接受了这一切。因为她清楚,唯有这样的磨砺与锻炼,她才能真的担起当家人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