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艺术家应抵制价格浮夸风
2015-08-31 07:19:39
 

  ■善言斋专栏

  当某画家的作品频频以过亿高价在香港拍卖行成交,并成功被推上2015年胡润艺术榜“最贵在世艺术家”时,笔者听到一些艺术圈朋友私底下在笑。笑什么呢?大概是笑这位71岁的同行,作品价格何以能高过齐白石和张大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实上,艺术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来已久,发展至今已无以复加,连每年负责为胡润研究院提供基础数据的雅昌艺术网市场监测专家都无法回避,唯有“打个太极拳”解释称:“不管是二级市场价格指数,还是胡润排行榜,都只能作为艺术品投资的一种参考,而不是唯一参考。”至于有些艺术家的作品拍卖成交价格到底是怎么来的,你懂的!

  长期以来,书画圈都潜在一股价格浮夸风。在买家看来,二级市场如此,一级市场就更甚。笔者这些年做书画市场的调查研究,与艺术家打交道,免不了经常谈到对方作品润格。久而久之就发现了一个规律:不管是功成名就的一线画家,还是刚刚进入市场的后起之秀,一旦有人问到作品市场价格,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数据。岭南一位知名画家就曾经对笔者坦承,在实际流通价格的基础上加五六成水分,是当前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对不同的艺术家来说,虽然加多少水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想要完全不加水是不可能的。

  由于经营成本分摊的原因,参与者在不同的市场环节逐级加价,以实现自己的利润,其实是商业社会普遍而正常的市场行为,相信每位有经济常识的买家都能理解。既然艺术品进入市场之后,已经自然成为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参与者中间进行流通和交换,那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制定一套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来维护这个市场的健康发展秩序呢?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家肚里有条“投机的蛔虫”在作怪。

  众所周知,当前书画市场上最活跃的买家,很大部分并不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卖家要想获得超额的利润,“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先以价格泡沫来把“水”搅混,加剧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由此来迷惑买家的眼睛。而买家群体由于审美能力上的短板,在卖家与其他利益相关方联合做局下,根本无法去识别信息真假,因而“顺理成章”便被当成市场的“大水鱼”。这种实质上不公平的交易,却被整个行业看成了习惯。艺术家处在这条利益链上,为了得到自己那一份稳定的市场收益,有的被动随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则主动参与,推波助澜。

  从短期来看,维持价格不透明,确实能够让卖方获得很多意想不到的超额市场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这股负能量其实会反过来影响和阻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为没人可以在市场上无底线地透支自己的信用,投资者买进去的东西转手卖不出去,自然便会识破卖家的价格谎言,原来的商业行业就变得不可持续了。近两年整个书画行业持续调整,很多前期被市场炒得很热的艺术家,如今作品实际流通价格都出现了“腰斩”的现象。艺术家明明知道自己的作品在市场滞销了,但为了维持炒家的利益,仍然要硬着头皮在市场上“唱高调”,独自承担着“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另一些在市场上完全靠资本“喂养大”的中青年艺术家,情况就更糟糕。这类画家的作品其实市场基础非常薄弱、换手率不高,前期的高价完全上是靠几个炒家的商业闭环支撑起来的,相当于股市上的“概念股”,一旦有买家出现资金链紧张,其市场价格指数就会马上直线下垂。

  对于经营机构来说,品牌做坏了,可以换一个注册名字。但对艺术家来说,名字被污损,是洗不净换不掉的,只能被市场淘汰。诚然,笔者也遇到很多艺术家,其实他们心理并不情愿与那些投机商业资本“同流合污”,而是希望自己的作品价格在市场上“一步一个脚印”。但是,在整个商业环境还没有出现质的改变的时候,他们又不敢轻易去“特立独行”,特别是当身边一起奋斗的同行价格都已经“卖”到上万元的时候,如果自己还公开以童叟无欺的500元来面对客户,很可能就会被认为是“低价恶性竞争”了。

  由此可见,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透明化,委实是任重而道远呀!

  冯善书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南方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