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六问“中国式养老”未来什么样
2015-08-29 08:09:46
 

  据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记者崔俐莎、霍小光、张晓松)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中国式养老”路在何方?带着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留守老人”“失独老人”养老难等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记者近期采访了民政部主管老龄工作的副部长邹铭。

焦点1:如何解决“一床难求”?

  答:这个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在看,公办养老机构存在一个总量不足的问题,出现了“一床难求”。我们要加大供给,但希望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来弥补,通过向民办养老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来解决,让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配置,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政府更多地去投资。

焦点2:如何看待“以地养老”?

  答:通过开展土地流转支撑农村养老,契合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通过流转获得的收益,来支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消费,回归了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本位”,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举措,值得研究和探讨。

焦点3:护理员短缺如何弥补?

  答:目前,全国大约只有29万护理员,但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有3500万,按照1个护理员照看3个老人的标准,这个缺口至少是1000万以上。尤其是有资质的、一线的护理人员非常匮乏,需要多方面政策来支持,尽快弥补这个缺口。

  我们要从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着手,让他们觉得在社会上有地位,他们的收入是跟付出相称的,有自己的职业前景和职业资格。那么,这个补贴从哪儿来呢?政府财政投入是一个方面,家庭和社会也需要投入。

焦点4:如何建立护理保险制度?

  答:现在有些地方在试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主要是寻着两个途径:一个是从长期护理保险的角度,如青岛就是跟医疗保险捆绑在一块来做的,财政补贴一部分,彩票公益金也投入了一部分。还有一个是寻着政府补贴的角度去做,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4个省份对失能老人给予护理补贴,目前看试点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从长远来看,国家建立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有以下几方面工作需要推动:一是大力推动医养融合,在医疗机构进入养老机构的同时,尽快地与基本医疗保险进行衔接,直接把一些护理服务转化为保险给付,以减轻养老机构压力,让老年人获益,也能够补充一线护理人员的收入。目前,我们与卫计委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推动医养融合的一个政策性文件。二是继续指导和支持地方出台针对护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补贴制度,直接为老年人护理提供一些福利补贴。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订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根据他的身体状况,确定他需要什么样的护理项目,这将直接关系到福利补贴和保险支付的水平。

焦点5:如何救助“失独老人”?

  答:就民政部门职能而言,我们向这些老人提供的扶助政策可以概括为“两个救助”“三项补贴”“四个优先”“三项服务”。“两个救助”就是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在他们遇到生活困难后给予优先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三项补贴”就是我们推行高龄津贴、针对经济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补贴和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护理补贴。“四个优先”就是对符合条件的,要优先进入公办养老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他们收养子女;子女有残疾的,优先安排医疗康复项目;残疾子女需要配康复辅具的,优先安排适配。“三项服务”就是加大对他们的心理慰藉和精神关爱服务,大力推进基于社区的各项养老服务,免费提供基本殡葬服务。

焦点6:“中国式养老”是什么样?

  答:“中国式养老”模式就是适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老龄化形势,同时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契合我们传统文化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制度层面上做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要把积极应对老龄化提升为国家战略,列入“十三五”乃至“十四五”“十五五”规划纲要中去。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中国式养老”的一个基本格局——居家是基础、社区是依托、机构是支撑。“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更加重视居家和社区,并列为下一步政策投放的重点。要出台一些引导型、枢纽型的政策,让大家能够在居家和社区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