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先生”的良知
2015-08-27 02:58:29
 

  李秋河

  在上了点岁数的人眼里,能够称得上“先生”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医生,一种是教师。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还管大夫叫“看病先生”,管老师叫“教书先生”。

  这里的“先生”绝对是一种尊称,一般人是配不上的。老百姓对“先生”的敬重,是千千万万医生和老师通过辛勤汗水、诚实劳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换来的。

  先说医生,过去的医生大都是乡村医生,开个小诊所、小药铺,风里来雨里去,无论黑天白日,只要有人来看病或者有人叫去看病,不管手头正干着什么,也不管病人家贫家富,都没有什么犹豫。那个时候,即便是西医,也要望闻问切,跟病人直接了解病情。确诊之后,绝少打针,更少输液,多是拿药。在桌子上一字排开几小张四四方方的黑草纸,从小药瓶里取出药来,每张草纸上放几片,有时一片药还要分成两瓣甚至三瓣、四瓣,逐一放到每张草纸上,麻利包好,认真交付,再加叮嘱。医生对病人的热心、看病时的耐心、包药时的细心,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再说教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无上光荣。那个时候的老师大都没有辱没这些称呼,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为教好学生,早来晚走,加班加点,心无旁骛,不计报酬。

  现在回想起来,人们之所以尊敬这两个“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文化、有技术,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有良心、有道德,能够真真正正地救人育人,造福乡里。

  然而这些年,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某些被尊称为“先生”的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以金钱利益为首要追求,甚至为唯一追求,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让这两种本来备受尊敬的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有些医生忘记了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天职,看病先要交钱,没钱不给看病,治疗时动不动就打针输液,即便拿药,也再不论片,而是论盒,动辄开个好几盒,得次感冒得带回一大袋子药,病好了药还剩一堆。此外,医生诊断时也大都没有了以前的细心和耐心,多是借助仪器化验和检查,有时甚至不需要化验的也要化验,不需要检查的也反复检查,美其名曰对病人负责,其实不如说是推卸责任,或者是因为有提成之类的猫儿腻。

  再看教师。从高校来说,每年高考之后,都会掀起高校对高分考生的争夺战,“互掐”“互撕”,有辱斯文,让人不堪。而“掐尖”入校完毕,对学生又往往是“放羊”了之,不管不问。从中小学来说,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教师有偿补课。然而,受利益驱使,总有一些教师置若罔闻,变着花样开补习班。有的任课老师为揽生源,甚至有意打招呼,提醒家长补习班上讲的东西和课堂上讲的不一样,补习班上讲过的课堂上就不再讲了。功夫下在了课外,金钱吞噬了良心,这样的老师钻进了钱眼里,泯灭了师德。如此这般,哪还有“先生”的样子呢?

  救人育人,于国于民,皆非小事,更是形塑整个社会之德的抓手。我们呼唤社会良知,应该首先从两个“先生”抓起。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