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道
我所遇到的正儿八经收藏到好东西的,都是先掌握了历史文化、了解其用场、地位、工艺、技艺。
本期专家:杂项鉴定专家、复旦大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王注贰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林琳
广东的民间还是“沉淀”了不少艺术珍宝,但一部分收藏者的意识仍然不高,这是近日我参加广州丝路寻宝大赛的总体印象。这次我鉴定的藏品中真伪参差不齐、赝品居多,与部分藏友文化素养不高、单纯希望通过收藏品换取财富的心态不无关系。
在收藏市场中,赝品乱象较多的是陶瓷、玉器和字画。陶瓷的赝品多不符合规矩。什么叫不符合规矩?好比上世纪初,穿长衫、中山装是时代的服饰标准,而穿西服的则是留洋归来的,要不就是外国人。瓷器也是这样,有时代的特征,比如宋代五大名窑的器物都是借鉴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再做修改,而明代、清代的每件器物都参照了古物。现在市场出现的一些瓷器不伦不类,热水瓶、床、电视机都有,可见仿造的人是什么东西都敢粗制滥造。而玉器市场上赝品最多的是北方红山、良渚文化、齐家文化的“代表作”,比如红山文化,我们看过的c形龙直径不超过30厘米,现在市场上却有直径长达一米多的“大器”。
这些赝品的制作者都不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只是凭空臆想,而市场上真的有收藏者就“吃这一套”。古代做收藏,首先是了解文化。我所遇到的正儿八经收藏到好东西的,都是先掌握了历史文化、了解这些器物在当时用在什么用场、有什么地位,甚至工艺、技艺也有一定的了解。有的收藏者说“我只是投资,又不是要动手制作”。在我看来,即使是投资,也要清清楚楚收藏,要经常接触、讨教、翻资料,光听别人说而不学习不是在收藏。
有的收藏者心态本身就有问题。他们拿了自己认为很好的藏品来鉴定,被否定后火气就很大,跟专家吵架,甚至进行人身攻击。如果他们心里有底,根本就不会拿给专家鉴定,而因为拿不准来请教专家,就要虚心对待。
不过,这一次鉴宝我们还是挑选到25件精品,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乾隆年间金制的一个扁壶,正反面都雕刻着龙,看上去比较粗犷、夸张和威猛,是蒙古地区的制作工艺,融合了钣金、焊接、錾刻、镂雕、线刻工艺,百艺并使相得益彰,这件器物非皇家莫属。还有明代晚期玛瑙做的玉带板,共九块,是当时四品以上官员的佩戴物,保存完整品相完好,十分难得。还有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翡翠、青铜佛像、玉器、高剑父的中堂等。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集结点,广州从明清两代尤其是清代康熙开始,是对外开放的集中地,通过广州十三行与海外贸易交流,从而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诸如岭南的书画、木雕、牙雕、家具、广彩等等,都有着浓郁的岭南色彩。还有更多的本土的岭南珍品需要我们去挖掘、发现、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