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正“瞄准”农村市场开始全面发力。
在农博园3000平方米的新能源展区里,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设备、生态节能农用杀虫灯、私人发电站……一个个新能源产品让人们惊奇不已。这里,展示着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成果,也传递出新能源加快开发农村市场的强烈信号。
在展区里,有个模型格外引人注意。一个农村大院里别墅样式的房顶上,竖立着一些太阳能模块。展位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太阳能薄膜发电,安装这些太阳能模块之后,除了自家正常用电外,多余的电还可以卖给国家电网,不仅用电不花钱,还能赚钱。他算了一笔账,在一个房顶,安置一块30平方米的太阳能模块,一年即可发电2279千瓦时,每年发电收益1948元。
在现场,咨询太阳能发电的人很多,但一听到要投入2万多元的成本,很多人都摇头:产品是挺好,就是有些贵。
王春雨是德惠市米沙子镇春园村农民,他有顾虑:这项技术在东北是否好用?“我肯定不会第一个用,如果周围有人用得好,我就会安装。”他的这种顾虑,代表了大多数参观者对于新能源应用的心态。
“这种顾虑也正是新能源产品在推广时所面临的尴尬。”省社科院研究员、国内节约能源领域的专家李晓群这样认为。
新能源利用为什么会出现关注度高,应用率低的现状?李晓群的观点是,首先是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尽管市场上有许多产品和技术,但消费者不知道去哪里找;其次,很多节能产品开发的功能不能激发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最关键的是,新能源产品的价格是推广最大的瓶颈。
以秸秆转化颗粒燃料为例,农民使用秸秆颗粒为燃料,首先要改造炉灶,这个投入2000元左右,还需要以700元/吨的价格购买颗粒燃料。“这种改造和投入,是很难靠农民自发完成的。”公主岭市文省植物利用燃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衍文说。
在吉林,说到能源问题,“贫煤少油缺气”是不争的事实。虽然一次能源短缺,但我省却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每年全省可收集秸秆资源量约为3600万吨。“这些就是取之不尽的能源。”李晓群说。
但可惜的是,目前我省秸秆利用率不到43.5%。这也意味着,农村不仅是生物质能源最大的原料基地,也会是应用最广阔的市场。
资料显示,国外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比例为60%,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其他可再生资源占40%。
“新能源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需要一个过程。”省农委原主任任克军认为,新能源推广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规划为先导,在新建村落、集中安置、异地搬迁中率先应用新能源技术,促进太阳能产品、生物质燃料等产品的应用,发挥典型示范效应。新能源技术的开发要注重产业化发展,此外,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在新能源产品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方面给予政策扶持或资金补贴。
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将在农村推广沼气、生物燃料、生物质发电等资源化利用模式。农村巨大的市场注定会为新能源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