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苏州科技学院:与地方历史文化“共舞”
8月的苏州,骄阳似火,却比不上苏州科技学院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院长夏健的工作热情。
2014年4月,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管委会与苏州科技学院签订共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协议书,标志着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正式成立。它既为苏州科技学院提供了为城市建设服务的平台,也利于高校与政府深度合作,探索名城保护“苏州模式”。
这样的合作绝非偶然。苏州科技学院一直以文化传承为使命,借力专业优势,深入文化建设的骨髓,承担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的智库功能,推动着苏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戈春源首先在国内提出“端午节发端于苏州”的观点。2004年他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端午节起源于伍子胥考》的文章,阐述了苏州的端午节最早是为了祭祀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观点。“这早于屈原200多年。”戈春源告诉记者,“东汉邯郸淳在《曹娥碑》上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涛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谓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作为“端午节发端于苏州”观点的发起人,戈春源还积极倡导推动端午节申遗。2009年,“端午习俗”成为首个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的中国传统节日。
曾担任建筑系美术教研室主任的杭鸣时教授则“心心念念着粉画的复兴”。在他的积极倡导与组织下,第一届、第二届全国粉画展连续在苏州举办,其中首届全国粉画展的优秀作品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成为中国粉画的一次全面性检阅。而如今,大学生粉画展、国际粉画双年展、苏州粉画展等数量多、层次高的活动,让苏州成了粉画的中心。
教授们身体力行,营造了校园内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积极倡导,搭建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师生有意识地参与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坐落在图书馆9楼的艺术展示区是苏州科技学院学子心中文化的代名词。这里不仅展示学校美术教师的艺术成果,还引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桃花坞木刻传承人顾志军、苏州刺绣传承人姚惠芬等开设工作室,建成的非遗文化研究所和传统手工艺研究所,成为推动创新型文化人才不断涌现的坚实载体。(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