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病中著书17万字记录两代人成长
2015-08-18 02:53:00
 

  原标题:病中著书17万字记录两代人成长

□我们身边的好老师

  8月15日上午,北京东郊殡仪馆,五十五中学老师、历届校友三百余人送别五十五中退休教师马瑞祥。执教42年,马瑞祥带过的学生不计其数,从71级到10级后。

  马瑞祥也是一名父亲,儿子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然而,刚刚走下讲台的他2013年却步入病房。为了将自己与儿子的故事以及多年教育经验记录下来,他在病床上写下17万字的《两代人的成长》,呼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京华时报记者任珊

  坚守学校这片“净土”42年

  1968年马瑞祥进入北京五十五中读书,从此再没离开过。1971年,他留校工作,担任共青团专职干部。

  与马瑞祥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过12年的杨老师回忆,马瑞祥一直把学校放在心里,满腔热血地团结干部做事。中午午休、晚上放学,只要有时间就找学生谈话,聊他们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耐心陪伴,帮助解答。他以校为家,办公室里有张床,他常年住在里面。“他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而且对他们家里情况、地址都门儿清”,这一点,让同事们都很惊讶。

  刚做团委工作时,马瑞祥只比有的高年级学生大两三岁,许多学生“不服气”,五十五中71级校友张仲艳就是其中一位。当时她是班里的班长,文化课成绩很好,她不明白,为什么每周六下午组织她们去礼堂里,给大家讲怎么遵守纪律,怎么提高政治觉悟。

  骄傲的张仲艳总是跟马瑞祥“抬杠”,但每一次又会被“说服”。张仲艳后来明白,这是在当时那个年代马老师特有的教学方式,他也在艰难环境下找到了契合点。

  马瑞祥的团委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张仲艳很不解,为什么马老师坚守这么久,他有过多次调去团市委、团中央工作的机会。马老师回答说,“我不去,我是农民的儿子,如果走到高层,很多事都不能自主决定。学校是社会唯一一片净土,用心对待学生,学生会回报你的。”他毅然放弃所有升迁机会,安心留下。

  孩子是他一生最大作品

  马瑞祥还在五十五中当了30年教导主任。除了德育工作,他还抓学校课外活动。他带领学校合唱团、舞蹈队走出国门交流演出,带领学生参加全国科技比赛勇夺桂冠。学生在市级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并多次打破市区纪录。一大批特长生由此考入清华、北大甚至国际名校。

  他曾说,“以前我学中国文学,古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年轻时我觉得立言者最牛,后来我觉得立功者好,有利,现在我才发现,自己是个立德者。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同事的友谊和学生的尊重。”

  作为一名父亲,马瑞祥也十分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他曾多次提到,儿子马立就是他最有成就的作品。

  初一的一次期末考试,全年级一共296名学生,马立的成绩排在了第287名。“一个老师连自己孩子都教不好,怎么在教育行业教别的孩子?”马瑞祥首先进行了自我批评,觉得平时对孩子关心太少,而且只有家长以身作则才能影响孩子。

  从此,他为马立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只要马立在读书,他就陪伴在旁边,必做一样的事情。在他的监督与指导下,中考时马立以596分考上本校五十五中,高考时以614分的高分,位居全校理科第一,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

  病床上著书《两代人的成长》

  马立说,父亲从不“唯分数论”,他重视学生的成绩,但更关注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孩子的交往,他和什么人做朋友,潜移默化就成了什么人。家长要引导孩子和高层次的人交朋友,让高层次的朋友给他提供精神食粮。父亲以前总是介绍一些优秀老师、学生与他认识、交谈。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马瑞祥还一边进修,一边总结一线工作经验,曾著有《中学生生存意识ABC》《中学生家教意识ABC》《中学生老师意识ABC》。

  2013年,刚退休的马瑞祥就生了一场大病,体重从190斤骤减到80多斤。手术化疗后,他想将自己40多年教育实践记录下来,半年时间,躺在病床上的他把所有感悟写在了一本17万字的书中——《两代人的成长》。

  马瑞祥曾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孩子对我的启发”,他如实记录了和儿子两代人共同成长的思想轨迹,这也许是他将书命名为“两代人的成长”的原因。

  在书中,马瑞祥分享了陪伴儿子成长的每个日夜晨昏,以及对儿子教育的点点滴滴。“我们在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成长的时候,重要的是面对他们成长的误区能够静下心来换位思考。思考我们能解决的事,不要有攀比,不要有抱怨。重要的是读懂孩子成长的时代,读懂他们心理需求。重要的是要点燃孩子心中的明灯”,字里行间充满对教育的真知灼见。

  (来源:京华时报)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京华时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