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家门口也张贴着清单介绍。周菲摄
■本报记者 刘璐 实习生 张作旭
清单推出后,南京东路街道每个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电脑里也都输入了清单、流程图,每个居委会都拿到了两套纸质的清单。
南京东路街道新桥居委会书记陈萍有着十年的居委会工作经验,她告诉记者,过去,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的公共服务窗口和居委会之间经常“打架”。“居民到居委会来询问办什么事要准备什么材料,我们凭借‘倚老卖老’的工作经验,给居民一一作答,结果人家在到窗口办理时被退回来了,说这个没带齐、那个没带齐。区事务受理中心说居委会‘瞎讲’,而居民觉得居委会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应该是一家,怎么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呢?他们搞不明白,并且一肚子怨气。”比如居民办理大病医保事宜,就碰到过居委会和社区事务受理中心两者说法不一的情况。
“正是这些集中反映的问题,让我们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把工作流程图做好。”余海虹插话说,“有了规范的流程,居委会就可以按照流程来和居民沟通,如果居委会干部遇到不熟悉的地方,打开电脑就有流程图,翻一翻查一查,就像万宝全书一样。”
南京东路街道还在探索另一种新机制: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每两个人对应一个居委会,至少一个月去一次居委会,他们称之为“沉下去”。而居委会如果碰到疑难问题,也可以直接找这两个人,等于有了专人的指点和负责。机制实施这一年来,余海虹的感受是,类似的矛盾几乎听不见了,居民办事也更方便了。
陈萍最近碰到的一件事,就体现出这套机制挺“管用”,一位居民要办居住证,但是租赁卡名字与户口簿上不一致。后来,与陈萍所在居委对口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了专业指导,依法特事特办,居民的这一难题很快得到解决。
有了“清单”,有了街道的坚实后盾,陈萍由衷感叹:现在我们做工作越来越有底气,居民对我们的信任度也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