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8月16日电 题:80后“草根”海归回国创业:见证“创时代”
中新社记者 刘柱
戴着一副黑边框眼镜的蔡娜,在试验台前一丝不苟地做着实验。旁人很难看出,这名文静的“80后”已是长沙市岳麓科技产业园内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总经理。
蔡娜说,2009年在日本博士毕业后选择赴美国工作,一切都很顺利,但“国内频频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让我再也坐不住了”。
“这是回国创业的最佳时机。”蔡娜领着中新社记者参观她的实验室,“回来短短几个月,我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
蔡娜眼中最佳时机的到来,源于中国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同时,政府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等简政放权举措,从政策环境上放松管制,降低创业成本,培育创业创新土壤,加速了中国海归“创业潮”的到来。
2014年底回国后,蔡娜经过一番考察,最终把公司落户长沙。“在园区‘保姆式’服务的帮助下,我的公司很快在今年5月顺利注册。”蔡娜说,“这种速度让我出乎意料”。
蔡娜透露,在园区的协助下,7月10日公司已取得一项名为“一种人源星形胶质前体细胞的制备方法”的国家专利。
“在国外,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但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广阔的前景。”蔡娜给公司制定了“三年规划”:第一年成立公司,这一步已提前实现;第二年扩大市场,与战略伙伴签订长期的科研攻关合同;第三年稳定期,引进更多的人才为发展奠定基础。
但在蔡娜的心中有一份更长远的愿景,“这也是我回国创业的初衷,希望公司的研究成果和专利能尽快应用于临床,甚至满足个体化的医疗,造福国人的健康。”
蔡娜仅是众多回国创业、见证“创时代”海归人员中的一例。据长沙官方媒体报道,目前该市共有归国留学人员3万多人,投资创办企业达1500多家。
1981年出生的姚雷尔18岁高中毕业后从长沙赴伦敦留学,毕业后就职于当地一家国际教育咨询机构,之后在英创办了自己的中文培训机构。但他在28岁时毅然选择回国创业。
“10年后回国长沙已‘面目全非’,到处是高楼大厦。而我所居住的伦敦寓所街道10年间还是老样子。”姚雷尔认为,巨大的反差折射出回国创业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姚雷尔靠着自己在英的积蓄、父母的资助和朋友的帮助,2009年在长沙开办了首家英语培训机构。
“当时每走一步都相当艰难。”不过,姚雷尔感觉现在越走越顺,“国家和地方最近出台的各种创业政策让我充满了信心”。
他说,在今年7月初举行的长沙市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座谈会上,“我这种‘无背景、无资金、无渠道’的‘三无草根’海归可以坐在前排,直接向相关部门提出创业发展中的难题,坐在后排的政府官员针对问题现场答疑办公,这体现了政府对海归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视,也坚定了我扩大创业规模的决心。”
在长沙已开有三家分校的姚雷尔说,如果融资成功,想把分校开至三、四线城镇。“创业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把国外最新的教学理念、模式带回国内,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2011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83后”王洪健,原本被长沙一所重点中学聘为国际部主任。2013年,他放弃优厚年薪,自筹200余万元人民币,承包1600余亩土地办起农庄,当起了海归农民。
“遇到这么好的创业时机,我真心不想错过。”王洪健说,在他创业爬坡艰难阶段缺少资金,长沙团市委组织举办的农创联农村创业青年金融对接会,帮他成功地向邮政储蓄银行申请到了一笔“救急”贷款,度过了创业难关。
“目前农庄吸收了60多名当地农民就业。”王洪健告诉记者,他想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富起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人员已超过300万,留学归国人员已有140多万,特别是近六年来回国人超过110万,其中众多海外留学人员选择了创业。
在姚雷尔看来,这个数字还会井喷式增长,“我身在澳洲的高中同学,在向我打听国内的创新创业的政策和环境,为回国创业摸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