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从“小作坊”到“流水线”
2015-08-14 05:34:40
 

  吉林油建预制工作站的产品预制模式起源于“小作坊”。这一模式的形成完全出于偶然。

  2009年,吉林油田外部市场长输管道施工急需用人,便将安装三队精干力量包括先进设备抽走了一半以上。同年,安装三队接到扶余老区整体改造施工任务,公司一再强调:必须打好质量仗。

  为了快速提升员工技能,激发干劲,这个队在扶余老区施工现场板房内经常开展小比赛、小练兵活动。几次练兵比武下来,安装三队领导发现,这种提前预制零部件的方式不但不受开工时间限制,更避免了仓促施工影响质量的问题,如果将其发展为固定生产模式,势必为保质保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提供保障。于是,在前线的简易小板房里,吉林油建第一个预制车间就这样诞生了。

  生产模式的最初转型让前线员工尝到甜头,扶余采油厂整个地面产能建设的标准化井口、井组计量间全部提前预制后再现场安装,合格率98%以上,现场焊接全部一次成功,提前1个月完工。

  2011年9月7日,安装三队接到让47中转站建设工程,提前预制使得中转站建设仅用24天,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比计划工期缩短了两个半月。让47中转站建设同期,安装三队又接到伏龙泉2号集气站建设施工任务,这个队又在此设立配套预制板房,主体工程仅用18天便完成,比预计工期提前了两个月。

  就这样,产品预制——这种新型生产模式渐渐受到吉林油建领导高度关注和认可。2011年冬,公司投资200万元,正式成立预制工作站。至此,工作站的预制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完成安装三队的施工任务,而是面向整个吉林油田地面产能建设。

  走向正规的预制工作站也明确了两种施工方式:针对地理环境复杂,土地协调、环境评价等审批程序均晚于图纸工期的施工项目,在后线预制车间内将可以提前生产的配套设施预制出来,待施工时再运往前线,既可省去往返前线浪费的时间,又不受开工时间限制,更避免了仓促施工影响质量的问题;针对施工现场偏远,往返运输不便,或运输费用过高的项目,将可移动预制工作站搬到施工现场异地施工。

  5年的时间,“预制模式”从艰难起步到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产业化发展,一种新的生产模式为吉林油田带来了新的活力。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吉林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