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润)由台湾果陀剧场出品、金士杰和卜学亮主演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在保利剧院成功上演。
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根据美国著名作家米奇·艾尔邦的畅销书《相约星期二》改编,自2011年登陆舞台以来,四年间演出超过150场,票房火爆,口碑爆棚。剧中只有两个演员,道具和场景也十分简洁,但这样一部近3小时的话剧,却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落泪。来自台湾的戏骨金士杰在剧中扮演罹患渐冻症的教授,其表演极为细腻精湛,最后几乎只依靠颤抖的喉咙和转动的眼珠表演,把死亡演得“就好像是跟一个很喜欢的老朋友去约会”。
昨晚演出后,陈佩斯等北京同行还兴奋地跑到后台跟金士杰(左二)和卜学亮(右一)两位主演道贺。据悉,该剧今、明两晚还将再演两场。
延伸
金士杰曾一度拒绝出演
60岁喜得龙凤胎的金士杰,和大家分享了他一对小儿女的最新情况:“小一点的时候,大部分是哥哥保护妹妹,现在长大一点,妹妹开始会反过来保护和教导哥哥。有一次儿子被妈妈骂了,就听到女儿对儿子说,妈妈骂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不会被骂。很有意思!”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已经来北京上演过多次,每次演出都口碑爆棚,但在宣传上却很低调。没想到作为剧中主演,金士杰却说,他挺喜欢这种低调的做法,似乎这样才能召集一群有缘人跟真正对这出戏感兴趣的人进剧场来。
当初曾一度拒绝演出《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金士杰,原本因为怕改编这本书的戏剧会给人很教条的印象。好在原著剧本非常生动,再加上杨世彭导演精湛的中译与导演,以及剧中两位出色演员的精彩诠释,让这出原本在欧美地区只是小剧场演出的作品,得以在广大华人地区屡创佳绩。果陀剧场大陆地区运营长余大任说,北京三场演出后,《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已经达到167场演出,让超过20万观众大受感动。
然而,为了表现出剧中这对师生长达十六年未联系、久别重逢的感觉,两位主演金士杰与卜学亮至今仍坚持每次开演前避不见面、不交谈,生疏以对,以保存那种真实的感觉。这也是《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至今魅力不坠的重要原因;每一次的演出,可以做到维持一贯的品质上的坚持,却又能感受到每一次只属于这一次演出的不同。
现场
原型之子登台答疑
昨晚的演出,原著中莫利教授原型的儿子也到现场观看,并在演出结束后上台与观众进行对谈。面对中国观众的各种问题,他一一欣然作答。他说:“原著作者米奇和我父亲生前再次联系上之前,我们并不认识,后来因为他们的重逢,尤其是在我父亲去世之后,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这个戏有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都和真实情况十分接近,有一部分是艺术的加工,但也非常感人。”
说到自己父亲乐观的人生态度,他说:“父亲从小失去母亲,所以他一直很坚强,再加上他是老师,因此人生态度很积极乐观。他在世时,我们耳濡目染,他去世后,更觉得珍贵。所以我很想把父亲的这种精神传播出去。现在全世界已经有英文版、日文版、中文版的各种语言版本演出,每种版本演出我都会尽量到场参加。我看到,无论是哪种语言,哪个版本,全世界各地观众的反应都差不多,大家都会被莫利教授的这种人生态度所感动。”第一次来北京的他还透露,自己的父亲对中国很感兴趣,当年中美两国刚刚建交时,父亲就曾经来过北京。本报记者王润J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