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乡村旅游如何打好“特色牌”
2015-08-12 01:34:00
 原标题:乡村旅游如何打好“特色牌”

  王小川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积极发展个性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这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选择,各地方政府顺势而为,积极打造地域特色观光带,有效地拉动了地方休闲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冲动有余而理性不足,一些地方因缺乏整体规划意识和专业人才,导致资源开发形式单一、同质化产品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出现,为社会所诟病。

  某些村镇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缺乏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做规划搞建设时凭感觉、随大流,别人怎么干自己就依葫芦画瓢,不同地方的村子几乎看不出差别,这种乡村旅游很难具有市场竞争力。还有一些村镇,忽视了乡村旅游的产业特点,盲目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原本杨柳依依青草绿的河堤被改造成了水泥路面电线杆,本来蜿蜒雅致的山间小路被堆砌成了枯燥的石阶。不研究游客心理,自以为是的“提高硬件”,这些盲目地操作不仅造成巨大的浪费,也导致乡村最宝贵和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乡村旅游之所以在近些年受到追捧,就是因为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怀念发展浓郁的乡土特色文化,游客们就是为了体验浓郁的乡愁。缺乏思考和创新,只会让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掉队,而“千村一面”的情况,无形中给了那些愿意提供更好乡村旅游体验的村镇打出品牌和占领市场的机会。

  要做好乡村旅游,结合地方特色农事是关键。如果把乡村旅游看做花瓶,那特色农事就是瓶中的插花。乡村旅游要想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产品不能太单一,应赋予旅游产品以丰富的内涵。既然是乡村旅游,就应该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农事文化,将乡村旅游与其特色紧密结合,从而包装出更多丰富的旅游产品。云南省罗平县的万亩油菜花驰名中外,利用其油菜花的品牌效应,罗平县鼓励农民搞起了“花海农家乐”,有效地将地方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聚合效应。

  要做好乡村旅游,须知文化才是乡村旅游的灵魂。选择乡村旅游的游客,最在乎的是能否体验到醇厚的乡土文化。很多乡村大肆上马水果采摘、观光垂钓等项目,其实这远远不是乡村旅游的全部,只会让游客离真正的乡土风情越来越远。江苏省大丰市的海丰农场最早是上海农场的一个分场,农场前后共接纳了8万名上海知青。利用深厚的知青文化,大丰市深挖知青资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大丰知青农场体验基地,结合当地的其他乡村旅游项目,每年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乡村游客络绎不绝。文化符号让这里的乡村旅游真正有了灵魂,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

  要做好乡村旅游,让游客体会到乡愁是重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回不去的时间叫从前,可以说大城市里最缺乏的,就是那种重返故乡、回味乡愁的体验。我们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注重保护村庄完整的传统风貌格局、历史环境要素、自然景观、文化传承。贵州省遵义县花茂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将以前的土围墙、牛圈,甚至前些年土法烤烟的烟房等“历史遗迹”都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花茂村还唤醒沉睡的陶艺文化,据说当年茅台酒扬名国际,所用器皿就是该村生产的。通过文化挖掘,既为村里形成了一项产业,又能让游客领略到乡土文化。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将农业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同时也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了地方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致富的路径,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作为新兴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遭遇同质化、单一化等“成长的烦恼”,也是任何一个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只要立足地方特色、环境特点、民俗特征,把原生态的、特色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乡村旅游必能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富农强农之路。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农民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