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0日电(杨思琪 刘斐)倘若没有今年临时加入的抗战胜利阅兵纪念日三天休假,中国人势必将度过一个漫长的工作周期。自6月22日休完端午节三天小长假,直至9月26日迎来中秋节三天小长假,将有长达95天没有法定节假日。
学生暑期、半年工作周期、天气炎热导致的懈怠期,三期叠加的效应令带薪休假成为媒体年中报道的热点。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透露,将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在夏季灵活安排工作时间,将“周五下午+周末”结合,实现“小短假”。
这一消息给本就不平静的休假争论添了一把火。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这一权利被写入中国的劳动法已有20年。但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中国带薪休假落实率仅有50%,落实较好的主要集中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一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落实相对较差。
《2014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中国劳动者的年工作时间为2000-2200小时,相当于英美德法等国20世纪20-50年代的水平;九成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过半数行业每周要加班4小时以上;住宿、餐饮、建筑等行业的劳动者每周加班超过8小时,中国人的假期时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按照《劳动法》规定的每天8小时的标准,中国部分行业劳动者平均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甚至更少。
过长的工作时间造成的过度劳累已经成为当下职业病和过劳死频发的重要原因。早在2012年就有调查显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中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有关医学调查也表明,中国的亚健康人群比例高达70%。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于显洋教授表示,这背后更多的是劳动制度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不遵守劳动法导致加班、休假不满的状况频繁发生。
“过长的工作时间并不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收益,比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工作效率。因此,勤奋更应该体现在工作时间内高效率完成工作。”他说。
中国政府今年首次在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意味着技术提高、效率提高、创新驱动等将替代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方式。
无论中国当前的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如何,“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价值观中,作为传统美德融入文化性格。
由国际就业咨询公司“巨兽”与调研公司捷孚凯集团合作完成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勤奋度”排行中,中国超过德国、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位列榜首。
在北京某私人律所工作的吕先生说,买房买车是上班族的普遍愿望,更是生活压力最重要的来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需要不停地工作和奔波。而工作本身很忙,一般不允许自己抽身申请假期。
除“工作忙”以外,“不敢休”也是年假休不满的重要原因。此前在广东某政府机关工作的赵女士提到,由于担心给领导留下工作不积极、不上进、不勤奋的印象,而影响以后的升迁,所以不敢休假。同时,如果领导自己一直坚守岗位不休息,下属就更不好申请休假。
上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及“推动各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而不到一年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曾要求“升级旅游休闲消费,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灵活休假、带薪休假对促进旅游消费作用巨大,旅游设施建设对投资提振效果明显,在中国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期不容忽视。
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消费1.65万亿元,增长14.5%,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4.1个百分点;全国实际完成旅游投资3018亿元,同比增长28%,比第三产业投资增速高16个百分点,比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速度高1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