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特稿:一位美国二战老兵的中国未了情
2015-08-06 15:31:00
 原标题:特稿:一位美国二战老兵的中国未了情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吴济海 李凯)二战期间曾在中缅印战场和中国军人并肩打击日本法西斯的美国老兵伯纳德·马丁先生,7月31日在美国辞世,享年94岁。他去年曾来华参加中国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的活动,临走时希望70周年纪念时还能来中国。

  “我明年还想来这个我也参与保卫的、令我着迷的国家。”他当时对送行的中国工作人员说。

  当年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4日将马丁去世的消息告诉了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负责人应宪。

  去年8月底,深圳越众历史影像馆在位于北京的军事博物馆举办了“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二战中美友好合作影像展”,约翰·伊斯特布鲁克和马丁来到中国,与中国的抗战老兵参加了活动。

  应宪与马丁他们在北京相处多日。他说:“可惜马丁先生再来中国的愿望无法实现了。”

  马丁是时隔70年后才重返中国。老人幽默开朗,一到北京,就对前来迎接的志愿者开玩笑说:“你们怎么现在才找到我?”

  马丁1943年加入梅里尔上校领导的突击队,成为无线通信操作员,1943到1944年他是中缅印战场上的一名美军中士。期间,曾随部队到过中国云南。

  新华社记者去年在“国家记忆”影像展开幕仪式上采访过马丁。他坐着轮椅,虽然已93岁高龄,但精神矍铄,黑色的棒球帽上别满了荣誉徽章。

  在展览上,马丁收获了巨大的惊喜——他在展出的照片上找到了当年在战场上的自己。

  “简直不敢相信,感觉就像是昨天。”照片上,70年前,年轻英俊的马丁正在与一名同样年轻的中国远征军士兵谈论彼此的枪械,场面轻松友好。这张照片是中国研究者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中找出的。

  虽然自己也珍藏了一张相同的照片,马丁还是抑制不住激动地说,“在战场上,我和中国军人的交流障碍不存在,是胜利的信念让我们融为一体。”

  回忆起当年共同作战的中国军人,他满口称赞。“中国士兵比美国士兵更厉害,他们更能吃苦。”他还说,中国人民是乐观的人民,即使战时生活非常艰苦,但脸上总挂着笑容。

  马丁所在的部队是第一支在亚洲参加对日作战的美军地面部队,他依然记得中美士兵在战火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当时我们的上校说,希望可以离中国士兵近一点。没有中国士兵我们不可能打赢。”

  1944年5月17日,马丁的部队占领缅甸北部战略重镇密支那唯一的全天候机场跑道,摧毁日军对空中的控制权,成功开辟一条通往中国战场的重要物资通道。次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在一张日本投降仪式的照片前,马丁颤巍巍地向前探身,做出快速挥拳的手势,坚定地说,“你们厉害,但我们更厉害。”几十年过去,胜利者的骄傲和自豪依旧未泯;而看到中国百姓欢呼雀跃的黑白照片,马丁开心大笑。曾经英俊的美国大兵眼角早已堆起皱纹,不变的是眼神中的胜利喜悦。

  在北京期间,马丁还和中国抗战老兵相聚、交流,他总是对人们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士兵是不可战胜的。”

  在北京的时间,马丁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与热情。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陪同下,他游览了长城和故宫,参加中美建交35周年相关活动。对这个他曾经和中国军人共同奋战保护的古老而美丽的国家,他赞不绝口。

  马丁本来要和中国远征军老兵尤广才、赵振英共同接受记者采访。但当天早晨,他上洗手间时不小心摔伤。记者到酒店时,看到他正被推出房间,抬上救护车。

  所幸,经医检,马丁并未骨折。95岁的尤广才一直在酒店等马丁回来,两人后来互签姓名留念。虽然昔日在战场上并不相识,但盟友情感,真切流露。

  也因为摔伤的缘故,马丁先生提前回国。登机前,他表达了2015年再来中国的愿望。

  当时,新华社和其他一些媒体报道了马丁与中国的故事,在众多读者中引起了极大兴趣。

  马丁对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战争胜利的自豪和重返中国的兴奋给接待他的应宪留下深刻印象。“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他在告诉记者马丁去世的消息时引用了美国二战名将麦克阿瑟的名句。

  深圳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发起的“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和越众历史影像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关爱抗战老兵事业,并收集了大量中外抗战影像资料。

  应宪说,本想有机会再去探访马丁先生,可以获得更多滇缅战场抗战的历史细节,没想到马丁先生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这也在提醒我们,抗战老兵们的时间已所剩无几。关爱老兵,恰如与时间赛跑。虽为时颇晚,却更应立刻行动。”他说。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