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从历史走向未来 让村庄重焕光彩
2015-08-04 09:59:59
 

  本报记者 方春英

  很多年了,云山屯的夏夜总是静悄悄的,月光照在石板路上,蛙声、狗吠、居民家里的电视声就是全部内容,金老爷子过去经常坐在自家门口打瞌睡。

  今年,这里的夜多了些味道,咖啡、乐队、欢歌以及笑语,83岁的金老爷子依旧坐在自家门口,他没打瞌睡,而是向记者讲述云山屯曾经的繁华……

  7月15日,“中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屯堡工作营”在云山屯正式开营,这个由法国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联盟、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和贵州省傩戏堂文化传播机构联合筹建的工作营走进这个古老的屯堡,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和法国的志愿者开始了他们为期半个月的working holiday。

  “working holiday”,翻译成中文就是打工度假的意思。志愿者们参与屯堡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以促进遗产保护事业在公众教育中的传播,推动中法两国之间在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屯堡工作营营长越剑告诉记者。 

  走进工作营的项目所在地——金家院子,可以看到一座精致小楼,窗花雕刻的是“福禄寿喜”、门楣上有“五蝠(福)临门”、大红色的长流苏随风摇摆,古色古香又喜气洋洋,这座被志愿者们称作“喜楼”的小楼是工作营去年的成果。

  他们今年的工作是完成“喜楼”周边景观改造,包括入口照壁墙、前院地面、侧面庭院、后院花池、后山泉池的设计和修复等。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修旧如故’,遵照原式样、原结构、原环境,使用石板、木板等原材料,聘请当地石匠、木匠做指导,用原工艺进行修复,以保留古建筑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越剑认为,过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已经逝去,要让建筑继续生存,就必须注入新的生活软体,以保持建筑在自然和时间流逝中的生命价值。“我们在侧院设计搭建了树下茶吧和BBQ烤炉,算是一种生活软体的植入吧。”

  新的生活软体注入,古建筑换发了新的光彩。在云山屯,志愿者们带来的改变并不止于古建筑。

  王福林是云山屯的石匠,由于手艺好,在附近村镇接下了不少维修老房子的活儿,一趟活儿下来收入不菲。但现在他却接二连三推了好几趟活儿,原因是他想和志愿者一道,参与家乡老房子修复。

  “去年志愿者来这里,我和其他村民一样,搞不懂这帮外国人跑来干什么,觉得他们只是好玩。但是今年他们又来了,金家院子也换了新面貌,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在维修我们屯堡的老房子,保留原有的文化。”王福林说。

  王福林还发动了姐夫、侄子、朋友等人一起参与屯堡古建筑的修复工作。王福林告诉他们,云山屯是我们的家,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家房子一天天破败,乡亲们一户户搬走。我们要和志愿者们一起保护和建设家园,让那些空荡荡的房子都住满人,恢复云山古商屯的热闹和繁华。

  这并不是王福林一个人的想法,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和工作营一起参与修复,他们给志愿者描述建筑原始模样、收集建筑材料、动手搬砖清瓦、请志愿者吃饭,用实际行动表达了他们对家园的眷恋。

  7月28日,志愿者们将要离开之际,工作营请来乐队,和云山屯的村民们一起共享篝火音乐会。虽然天空淅淅沥沥飘着小雨,但大家的笑声回荡在整个山谷。

  金老爷子悄悄问记者,如果自己的四个儿子听到这里热闹的笑声,会不会想要回来呢?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贵州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