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旧金山唐人街街景。(人民日报海外版援引全景网)
据美联社7月25日报道,一条价值16亿美元的地铁线将在旧金山华埠开启。但是更加便捷的交通也给处在旧金山黄金地带的华埠带来了压力。随着唐人街的商业化,华人的生存希望渐渐淹没在西方文化的浪潮中。如今的华埠变了样子,或西化,或部分废弃。人们不由得问:华埠衰落了吗?
华埠衰落,中国特征渐渐消失?
夜晚来临,华盛顿的唐人街霓虹闪烁。豪华公寓、夜店和连锁店鳞次栉比,街上中国牌匾在喧闹中闪闪发亮。你也许并不知道,熙熙攘攘的华盛顿“中国城”中,华商人数只有300名,他们正面临被驱逐的窘境。
博物馆公寓广场曾是华人聚集区。据《华盛顿邮报》报道,这片社区里保存的华埠特征已经很少。历史悠久的华埠餐厅旁边就是连锁的帕尼拉面包商店。
无独有偶,在温哥华这个众多中国移民向往的城市,华埠也在发生着改变。家住温哥华“唐人街”的宋小姐回忆称,以前周末,不论几点,孩子都可以在华埠学校里玩耍。而如今,学校大门紧闭,只剩下空空荡荡的操场。
英国BBC认为,在近几十年中,一些国家的华埠已经衰落。那些最负盛名的“中国城”现在正屈服于中产阶级化。过度拆迁和商业化使华埠的特征渐渐消失。
中产阶级化是指一个旧社区从原本聚集低收入人群,到重建后地价及租金上升,引致较高收入人群迁入,并取代原有低收入者。
这一现象在曼哈顿唐人街屡见不鲜。华人住所渐渐被奢饰品商店和住宅公寓所侵占。高额的租金迫使华人搬离这里,他们的地盘被有钱的白人房客抢占。
在美国华盛顿的博物馆公寓广场,相似的故事也在上演着。居住在此18年的唐女士接到拆除通知时说:“虽然这里可以说已经不再是华埠,但我们还是想留在这个让我们感到安全的地方。”
在美国一些城市,华埠是标志性区域。然而到了欧洲的小城市,它却变换了模样。刘先生在意大利西西里首府巴勒莫定居3年,经营旅馆、美容等服务行业。他说:“像巴勒莫这样的小城市,华埠不挂标志性牌匾。所谓的‘华埠’在这里更多指华人商店聚集区。”
随着欧洲经济危机的加深和人民币升值,越来越多华商选择回中国发展。在刘先生看来,这也是华埠的一种衰落。
新华埠崛起,并非衰落
在温哥华的中国城,新旧城区泾渭分明。旧城区中,建筑多为木质及砖结构,杂乱地挤在一起。而在中国城新区,闪烁的高塔、大楼里的落地窗和瓷砖地面展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许多当地华人认为,这是时代的进步,华埠并未衰落。
BBC报道称,在近日一份报告中,作为作者之一的安德鲁·梁认为,唐人街已经变成了有钱人品尝异国美食的休闲场所,它既干净又富有民族特色。在他看来,这一定程度上是华人移民家庭的成功。那些原本住在纽约曼哈顿“中国城”的华人渐渐移居到法拉盛、纽约皇后区和日落公园那些相对富庶的地带。
据《温哥华邮报》报道,温哥华当地华人认为,虽然20世纪70年代的移民潮已经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唐人街在衰落。华人们住在唐人街,在那里生活,在那里成长。他们知道唐人街依然富有生机,因为华人们还在。
最近英国一些研究表明,“中产阶级化”能够真正使华埠原住民受益。虽然部分弱势华人被赶了出去,但是留下来的那些人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服务,获得更高的信用等级。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华埠正在朝着高水平社区迈进。
不久前,英国《卫报》也对华埠衰落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租金、地税的上涨在某种程度上也并非是坏事。在英国从事投资的华人杨先生说,“这意味着一些实力小的中餐馆将被淘汰出局。中餐馆会向高端迈进。”
餐饮业升级必将促进华埠服务行业的经营水平的提高。失落的旧华埠和崛起的新华埠之间的冲突还在继续。
华埠前景仍光明
不管你是否承认华埠已经衰落,华埠如何发展都是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家住美国洛杉矶唐人街的王小姐说,“华埠已经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无论是华人迁走、不断减少的中餐馆、华人商店,抑或是牌匾上消失的中文,都让我们感到中国文化在唐人街上正在减弱。”
至于如何改善这种状况,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社区及区域规划学院客座教授埃德尔森给出了他的建议:华人社会应当主动承担责任,恢复华埠应有的特色。
据《温哥华邮报》报道,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一名22岁华人毕业生表示,中国城不应成为一座博物馆,而应继续成为一个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团体,有心跳,有灵魂。
好消息是,温哥华市府职员向市议会提交报告,建议向十多个在华埠及温市中心东端的堂所或会馆拨款,资助社团维修历史建筑,振兴华埠,拨款总额为927500元(加元,下同)。市议会将讨论是否接纳报告,若通过,其中5项首次申请的个案将可获得最高补助10万元。据加拿大《明报》报道,温哥华市长罗品信声称,将在振兴华埠与保护唐人街之间找到平衡点。
更早以前,悉尼市政府也邀请华埠居民参加“华埠公共领域研究”咨询会,征询民众对改造华埠的看法。
如今,全世界各地的华埠都在面临“中产阶级化”。除了华人的自身努力,还必须充分与政府合作。这样,华埠才能重现往日的辉煌。(孙少锋 芈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