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科社教研部教授吴忠民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重要的政策体系,必须同时做到两个方面的“顺应”,亦即:既顺应民意,能够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同时又“顺应时代潮流”,能够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方具有生命力,方具有可持续性,方能具有长远的积极社会效应。但在制定某种重要政策体系时,两者却会出现某种程度分离的情形。
一方面,有时人们在制定政策体系时过于强调民意问题,将之放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却脱离了时代潮流及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政策体系,从某种意义上看,在当时是顺应大量社会成员的要求,但是却不顺应时代潮流,是一种典型的违背按照贡献进行分配原则的政策体系。它的实施,必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窒息社会活力。一些发达国家,同样也存在广为大批民众欢迎的高福利政策体系。这种高福利政策体系往往超出了一个国家财政实际负担能力,降低社会在生产方面的投入,降低社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阻碍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有时人们在制定重要制度政策体系时,脱离广大民众的基本需求如基本民生需求,过于追求不切实际的经济目标。在中国的“大跃进”时期,人们不注重制定顺应民意的民生政策,却制定出完全力不胜任的“超英赶美”的政策体系,其结果是,不仅民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就是经济也出现严重滑坡。即便现在,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有的地方政府忽略民意问题,热衷于追求GDP,甚至将之视为“唯一”,从而延误了民生的改善,并使经济发展缺少可持续性。
重要的政策体系只有同时做到了两个“顺应”,亦即:既“顺应民意”同时又“顺应时代潮流”,方能既有效地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同,同时又能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而有效地推动社会发展。切不可仅仅将其中的一方面内容作为制定重要政策体系的基本依据,否则便会导致政策体系的重大偏差和失误。由此,进一步看,应当同时将“顺应民意”和“顺应时代潮流”这两项内容,作为判断重要政策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基本标准。(安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