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学子讲述自强经历让人感动。
发放助学金。
本报及中石油工作人员与受助学子合影。
7月31日,中伏过半,南昌“热情似火”。当日,本报与中国石油江西销售分公司联合发起的助学行动进入最后一个环节——助学金发放,17名受助学子每人领取了6000元助学金。
此次助学名额原本只有16个,但本报助学报道刊发后,多名爱心人士致电记者表达资助意向。其中,来自赣州的一笔6000元爱心款已到账,助学名额因此追加至17人。
江西日报社总编辑任辛、江西日报社副社长衷淑英,中国石油江西销售分公司副总经理曾祥浩等为受助学子发放了助学金。
“谢谢你们,我一定会努力读书回报社会!”“谢谢,我们家终于可以不用为学费发愁了!”“谢谢你们,让我们有机会帮助有需要的孩子!”……从7月13日本报助学行动启动,到31日发放助学金,学生、家长、爱心人士的一声声道谢,犹如一股股爱心暖流,传递温暖,带来希望。
图片由本报见习记者徐铮摄
回 顾:
2年资助40人 报道成励志“教材”
今年是本报连续第二年与爱心企业合作开展助学行动。据统计,两年来,本报共资助40名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资助金额超过20万元。
去年,本报携手余额宝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圆梦行动-101爱心助学”公益活动。最初助学名额只有10个,每人资助5000元。由于活动反响热烈报名者众多,在本报的努力下,最后名额追加至23人,筹集助学金总额达11.5万元。
今年7月13日,本报再次启动助学行动后,共有30多名学生递交申请材料。与去年有所区别的是,今年,本报记者分赴各地学生家中实地采访,并连续推出8篇报道,讲述贫困学子求学故事。
在读者的反馈中,记者了解到,本报系列报道反响强烈,受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青睐。“贫困学子们逆境中艰苦求学的精神感染了我们一家人,孩子也因此变得更加勤奋好学。”九江市一名魏姓家长说。
为了教育小孩,南昌市民宋先生把每一期的助学报道剪贴下来,制作成一本名叫“励志人生”的记录簿,和孩子一起读。在宋先生看来,贫困学子的助学报道真实感人,是难得的励志“教材”。
现 场:
历经磨难心怀感恩的男子汉
7月31日下午,在拟资助名单公示2天之后,助学金发放仪式正式举行,受助学生在家人的陪同下从各地来到南昌,但抚州金溪县的学生彭仕辉独自一人前来。
彭仕辉今年21岁,比其他受助准大学生年长约3岁。他两岁丧母,而后父亲又离家出走十多年杳无音信,爷爷奶奶也早年离世,几个大伯轮流抚养了他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他曾经在外流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10岁时才被姑姑找到,开始读小学。
“我流过浪,讨过饭,这是我的不幸,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堕落。”作为受助学生代表发言时,彭仕辉提到,被姑姑找到并开始上学之后,一路走来,自强和阳光是他的信念。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彭仕辉身上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助学金发放的前一日,他还在田里与泥土打交道,因此,与其他同学相比,彭仕辉的皮肤相对黑一些。在学习方面,他一刻也没有松懈,2009年跳级进入初中后,2012年他考进县重点高中特尖班,今年,他通过自主招生被四川大学录取。在村里人眼里,彭仕辉已是一个男子汉,他没有别的孩子那份娇气,有的只是一张微笑的脸和一颗自强的心。
在发言过程中,彭仕辉数次哽咽。“我今后会怀着感恩的心在大学里发愤图强,努力学好本领回报社会,不辜负好心人的关心与帮助。”
记者注意到,彭仕辉发言时,在座的不少学生、家长以及报社工作人员都偷偷抹起了眼泪。彭仕辉回到座位后,一位工作人员塞给他200块钱。助学金发放仪式结束后,在被问及感受时,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强不息的学子可以用知识改变命运,像彭仕辉这样心怀感恩的男子汉将来肯定会有出息。
回 响:
引发众多爱心人士慷慨解囊
本报此次助学行动启动后,来自省内外的多位爱心人士打来电话咨询,并表达资助意向。尤其是寒门学子求学系列报道刊发后,多位爱心人士更是点名道姓提出要直接资助。
魏梦媛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吃过不少苦。因为没有房产,外婆带着她搬过七八次家,但她从没抱怨过。今年,魏梦媛被西南财经大学录取。看到本报有关魏梦媛的报道后,来自赣州的魏姓读者与记者联系,称想单独资助她6000元。
得知魏梦媛已进入本报助学金候选名单后,这位读者便于7月29日把6000元爱心资金直接汇给了魏梦媛,并建议本报增加一位助学名额。7月30日,在已公布的16名同学之外,本报将来自抚州的李忆鹏增补纳入助学金发放名单。
弋阳县高考文科状元陈紫星因为父亲去世、母亲改嫁,自幼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辛。看到相关报道后,来自南昌的潘女士通过本报与陈紫星取得联系,并在8月1日前往弋阳朱坑镇陈家村给陈紫星送去了新衣服、箱包以及1万元善款。
“潘阿姨特意从南昌开车过来,中饭都没来得及吃。”8月2日,陈紫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会把所有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记在心里,毕业后回馈社会,也让奶奶过上好日子。
此外,南昌市民闻女士也致电本报,希望为一名仍需帮助的学子送上一份爱心。“很多同学的故事都很感人,如果还有同学有需要,我愿意尽一份力。”
相关链接
受助学子感言
吴庆妮:很高兴能够获得助学金,尽管未来的生活还会遇到困难挫折,但我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对于未来我要积极、乐观和勇敢,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不是问题。马上要开学,我想上大学后闯出自己的一片天,闯出自己的未来。
杨东辉: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受到了社会爱心的力量,它让我们这些贫寒学子能够圆大学梦,不再为学费而担忧。感谢江西日报和中石油江西分公司的帮助,今后,我也会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把爱心传递下去。
赖梦林: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周围还有跟我一样家庭贫困的同学,并不是只有我身处困境。我觉得我很幸运,因为我得到了社会的关心,得到了爱心企业的资助。上大学后,我会好好学习,尽可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医生,救助更多的人,不让帮助过我的人失望。
王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次,我们受的不仅仅是滴水之恩。社会对我们倾注了这么多的关爱,我将用一辈子的努力去回报社会。
■ 本报记者 万仁辉 徐黎明 实习生 王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