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京派和京味儿
2015-08-03 01:19:56
 

  说到北京的文学,最容易想到的是“京味儿”,不过北京的文学绝非只有京味儿。实际上,在100多年现代化的历程中,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北京一直都是文学领域的重镇。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比较活跃,朱光潜、沈从文、周作人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和上海的海派文学形成两峰对峙的状态,包括文学立场、文学创作的手法等,都各有特点。”

  京味儿文学显然并不能和京派文学割裂关系,但也并不完全相同。赵京华说:“京味儿文学和京派文学有它的关系,但也并不完全相同。京味儿文学中,一般小说比较多,有它独有的韵味儿。比如汪曾祺的作品,开放以后他重新开始创作,有很多作品。再如史铁生,他的作品中也有很浓的京味儿。”

  这是一个传承有序的创作流派,赵京华说:“在文学的传承上,有一个脉络一路下来,同时,京味儿文学又以它的耐读性、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地吸引着人们。”

  京味儿文学特点鲜明,一读便知。赵京华说:“它在艺术追求上非常具体,成熟度比较高,又有那种特殊的韵味儿。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文化、文学亦如是。这个城市,在漫长的历史中,在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学,并且传承久远,值得注意。它是跨越时代和空间的,我们今人读沈从文他们的作品,依旧会觉得好,依旧会感动,就是证明。相对来说,当年的海派文学,则没有这样的状况。这和两个城市不同的风格有关,北京厚重、深远。而上海在当时则是整个中国最大也最国际化的都市,它领风气之先,却又变动不居,先锋性很强,流行的很快,但变化的也快,消失的也快。”

  赵京华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北京晨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