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建华本报通讯员李 霞
7月24日,走进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一堵高约5米、宽约3米的“专利墙”分外引人注目,上面镶嵌着公司近年来获得的各项专利200余个,其中有13项属于一个名叫徐超的普通工人。
“靠发明和创新成为专家型技术工是我最大的梦想。”今年35岁的徐超,个子不高,谈起梦想一点也不含糊。
徐超是陕西华县人,2004年从陕西工学院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后,曾在当地一家企业干过。因企业缺乏活力和创新,让血气方刚的他干得有点堵心。一年后,他应聘来到孟州,成为中原内配铸造车间的普通技术工人。
刚当上工艺员不久,细心的徐超发现用来铸造毛坯的模具存在问题:产品细节容易出现瑕疵,废品率高;一个模具只能浇铸毛坯300次左右就会报废,造成资源浪费。徐超和工友们一起,经过几个月的忙碌,终于成功研发出全新的组合式模具,不仅提高了成品率,还极大地延长了模具使用寿命。
2007年年底,他被调到技术研发中心专门从事定向研发,刚到岗不久,就接了一件棘手活儿:美国国际卡车公司要求提供高频感应淬火汽缸套。该产品工艺难度大,第一次试生产就失败了,产出的汽缸套表面粗糙、掉渣。整整一个冬天,徐超都待在铸造车间的研发小线,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取出样品检测、分析,经过数千次的反复试验,终于使工艺稳定下来,保证了供货。
最具挑战性的一件事,发生在2014年。美国康明斯公司需求镀镍汽缸套,为了满足客户要求,企业立刻引进了相关生产线,但商家只提供设备,不负责技术。第一批产品废品率特别高,请来的专家现场看了几次,都没办法。徐超想:所有的专家都把问题聚焦在成分、工艺等方面,会不会在人们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出现了漏洞?他紧紧盯牢不镀镍层刷的化学胶和酸洗液两个细节,设计了一种工装夹具取代化学胶,并将酸洗液换成硫酸,这下不仅节约了用胶成本,还稳定了产品质量,实现批量生产,他也被命名为“化学镀镍汽缸套”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
整整10年,徐超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彩之笔”,拥有5项发明专利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个科研项目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③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