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天津7月23日电 (记者董碧娟)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近年来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3.16万亿元,在GDP中的比重由30年前的1.28%上升到2014年的4.63%。我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生物产业聚集区。在生物技术的支撑下,生物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之一。这是记者从今天在天津召开的2015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上获悉的。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说,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生物技术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28%。我国生物技术发展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新成果,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支撑引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万钢举例说,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肥料和生物育种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康服务、养老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医疗科技服务新业态。
据介绍,2014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风险投资、上市融资、并购重组总额达224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金融资本已成为推动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和金融资本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生物领域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推动着产业的深刻变革,也给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难题和挑战。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桑国卫在大会上指出:我国制药企业约4700多家,多而散,销售额和利润率低,研发投入不足;当前我国医药创新的层次主要处于以仿制为主到仿创结合阶段,仿制药达96%,新药市场被国际大公司产品垄断;在产研联盟上缺乏有效机制体制和运作实体。
桑国卫点出了我国医药创新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在科学监管方面,临床准入时间长,过程管理弱,新药注册绑定生产许可;源头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不强;私有资本不愿投入,早期研发支持不足;在市场准入上,招标采购周期长,各省流程不统一,创新药无法及时进入医保或招标采购目录;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等。
“我国急需建立实现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推动机制。”桑国卫为我国攻克医药创新难题开出了“药方”。他建议,政府应通过科研资助和市场化运作的早期风险投资基金的双重模式,继续加大对早期研发创新的投入,兼顾政策导向和市场机制。同时,打造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价值链,联系上下游产业投资团队,建立由天使/政府早期投资及科研资助、创新药物风险投资基金、后期私募基金以及产业巨头互相支持的投资链。
万钢表示,下一步,我国将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战略规划布局、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完善人才政策机制、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等一系列措施,全面促进生物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比如,我国将加强对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大数据等重大战略方向的前瞻部署;加强对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重大产业方向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