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中国观察
广州青年敢以创业论英雄
2015-07-21 06:50:32
 

  马立明

  评论眼: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革命的到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创业机会,创业成本大幅下降,开设互联网公号、开一个微店,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有时,一个想法,就能改变整个业态。因此,广州青年选择创业,也是因为碰上了一个越来越无畏的时代。如今,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创客”。他们已经不再像十年前那样被认为是“箩底橙”,而是有知识、懂技术、勇于求进的创造型创业者。同时,以往的“先就业、再创业”的固有思维也遭遇了挑战。

  近日,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策划,广州市团校、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编撰完成的《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4—2015)》正式对外公布。该报告描述了广州青年的一个鲜活形象。其中,很多数字、结论都非常有参考价值,比如说“逾八成广州青年关心政治”、“收入成为最关心的要素”、“广州青年压力逐步下降”等等。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其中一个数字:有26%广州青年曾尝试过创业。

  所谓青年,联合国的数据是18-24岁,调查也采用了这个标准,也就是说,26%的受访者在24岁之前就有过创业经历。数字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显示出其独特意义。如果放在10年前,这个数字不超过15%。据此前《中国青年报》一篇报道说,“广州青年创业动机表现出生存型特征”,“广州创业者的家庭大多经济地位较低”,这大概形容的是当时的图景。应该说,在过去很长时期之内,广州青年就业首选还是“铁饭碗”,寻求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从而寻求一种无惊无险的安逸生活。

  还记得“公务员热”的那段日子,全班“倾巢而出”奔赴考场并非笑谈。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不仅广州青年,全国985名校的本科生、硕士生都扎堆挤进行政机关。剩下的,也会找一些事业单位、企业就职,而当时创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很多老广心中,是十赌九输的生意。但是,对于一些学历不高、竞争力不强、家庭背景不过硬的年轻人来说,只能选择创业这条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路径了。我以前认识一位开服装店的80后创业者,店铺红火了几年,最终倒闭,卖不出去的几十包衣服只好塞在家里。

  因此,《中国青年报》那篇文章,提出广州青年“创业是为了生存”,有一定的理由。在当时的思维模式与局面下,创业只是“箩底橙”最后的选择。基于这种现象,当时也遭到了媒体的普遍批评。按理说,创业应该是勇敢者的选择,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体现。但非常遗憾的是,一流人才都选择了就业。就连在国外名校镀金的“海归”,回国无法就业,也心甘情愿地去国企当个普通文员。从生存角度而言,“80后”选择“铁饭碗”显然是更有实际意义的。

  但是,情况在悄悄地发生改变。这一代“90后”,与他们的学长截然不同。他们的创业目标并不是生存,而是发展。由于公务员、事业单位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考试,百里挑一,换而言之失败几率是99%,自然也没多少人愿意花时间准备了。而且,时代也在改变,体制内的工作也越来越不好干,即使端得“铁饭碗”,生活也失去了价值。如今,也有不少公务员厌倦了体制,选择了离职,这再次说明“生存哲学”的逻辑逐渐被打破。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革命的到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网络创业机会,创业成本大幅下降,开设互联网公号、开一个微店,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有时,一个想法,就能改变整个业态。因此,广州青年选择创业,也是因为碰上了一个越来越无畏的时代。如今,他们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创客”。他们已经不再像十年前那样被认为是“箩底橙”,而是有知识、懂技术、勇于求进的创造型创业者。同时,以往的“先就业、再创业”的固有思维也遭遇了挑战,因为互联网革命如巨浪般涌来,年轻、学习能力强成为了巨大优势,“工作经验”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这也导致了很多广州年轻人一毕业(甚至没毕业)就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21世纪10年代,互联网、全球化、对公共生活的渴望,正深刻地改变这个世界的格局。“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看一眼太阳。”海子的诗歌重新点燃了人们的梦想。创业,不再是“箩底橙”的无奈选择,而是充满着青春与理想主义光泽的无畏举动。或者,事情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次跳跃,都会更接近天空。不断上升的数字,勇于尝试的创客群体,正在谱写广州更有活力的未来。

  作者为资深评论员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南方日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